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弗兰茨·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是西方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大师,他以细腻敏感的笔触深入各种人物的灵魂内核,凭借客观冷静的语言展示不同艺术形象的困境,淋漓尽致地揭示了现代人精神层面的遭遇,在全世界拥有众多读者。与此同时,其作品所体现的孤独与反抗主题,对我们如何处理与世界、人生、他人的关系深有启迪。而这种创作主题的出现,与卡夫卡在诸多生活领域中体验到孤独与反抗有密切联系。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概述了卡夫卡创作中孤独与反抗主题的概念与关系,卡夫卡小说中的孤独既是人物实在的现实处境,又上升成一种精神层面的隔绝;个体为了实现自我追求、赢取自由意志、获得尊重与权利,在面对难以挣脱的孤独命运时,毅然采取行动,展现自我价值。孤独与反抗两个主题在卡夫卡小说中相互依存,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孤独展示出无法逃脱的生存境遇,反抗彰显出个体崇高无畏的精神追求。此外,还概括了国内外关于卡夫卡的研究成果和现状,中西方学者从各种角度解读卡夫卡,为我们拓宽了研究视野。第一章探讨卡夫卡创作中的孤独主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权威压制下弱者的孤独,以《城堡》为例;二是,父子冲突下儿子的孤独,以《变形记》和《判决》为例;三是,被迫放逐下个体的孤独,以《美国》为例;四是,执著求索下艺术家的孤独,以《饥饿艺术家》和《约瑟芬,女歌手或耗子的民族》为例。通过对不同艺术形象的深层次分析探讨,挖掘产生孤独的本质因素,有助于准确把握孤独主题的内涵。卡夫卡借助诸多人物形象为我们展现不同的孤独境遇,以变化的孤独者角色涵盖现代人类普遍的精神遭遇,令读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第二章探讨卡夫卡创作中的反抗主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弱者对权威的反抗;二是,“儿子们”对父亲的反抗;三是,个体对放逐的反抗;四是,艺术家对庸俗的反抗。其笔下的人物陷于孤独的泥泞难以脱身,却始终以清醒的思维分析周围环境,以决绝的行动反抗孤独命运。这种反抗不仅具备现实的行动意义,而且具有精神层面的不妥协性。其反抗主题传达出坚韧的人格精神,对当代人的生活姿态具备示范意义。第三章探讨卡夫卡创作中孤独与反抗主题之成因,分别从现代社会、父子关系、犹太身份和艺术追求四个方面进行论述。孤独与反抗主题的出现并非偶然,可以说是作家对自身的一种剖析,或者是其灵魂的写照。对于原因的深入探寻有助于加深读者关于孤独与反抗主题的理解,有利于我们走近卡夫卡独特的艺术与精神世界,学习其毅然抵抗困境,以及对世界充满热忱的生活态度。结语部分概括全文主要观点,再次强调本文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