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对尿毒症失眠患者的疗效;使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s-fMRI)技术观察尿毒症失眠患者经rTMS治疗后大脑自发神经活动低频振幅(Amplitude of Low Frequency Fluctuation,ALFF)的变化。方法:按纳入排除标准,选取尿毒症失眠患者31人,按被试者意愿分为rTMS治疗组与空白对照组。其中rTMS治疗组21人,空白对照组10人。rTMS治疗组接受qd*15天的rTMS治疗,在治疗前、第5天、第10天、第15天后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阿森斯失眠量表(Athens Insomnia Scale,AIS)分别进行评分,同时在rTMS治疗前及治疗第15天后进行rs-fMRI图像采集。空白对照组不接受rTMS治疗,在入组前及入组第15天后进行rs-fMRI图像采集,入组前、第5天、第10天、第15天进行PSQI和AIS评分。对比分析rTMS治疗组治疗第5天、第10天、第15天后与治疗前以及与对照组间对应的PSQI、ASI量表评分的差异。此外,对比分析rTMS治疗前后大脑自发神经活动低频振幅(Amplitude of Low Frequency Fluctuation,ALFF)的差异。结果:(1)与空白对照组相比,rTMS治疗组的性别、年龄、失眠病程、透析年限、治疗前的PSQI总分(含各成分总分)及AIS总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rTMS治疗组,随着治疗次数增多,PSQI总分及各成分总分(主观睡眠质量总分、睡眠潜伏期总分、睡眠持续性总分、习惯性睡眠效率总分、睡眠紊乱总分、白天功能紊乱总分)、AIS总分均逐渐下降,睡眠有效率逐渐增加,PSQI与AIS总分达标率逐渐增加。(3)rTMS治疗组,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第5天、第10天后的临床睡眠评分各指标结果表明,除睡眠伏期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项评分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15天后的临床睡眠评分各指标结果表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rTMS治疗组治疗第5天后临床睡眠评分各指标结果表明,除睡眠紊乱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评分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TMS治疗组治疗第10天、第15天后临床睡眠评分各指标结果表明,各评分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rTMS治疗组,治疗第5天、第10天、第15天后的PSQI总分、AIS总分组内比较结果表明,治疗第5天与第10天后的评分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5天与第15天后的评分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10天与第15天的评分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rTMS治疗组,与治疗前的ALFF值相比,rTMS治疗15天后双侧眶额叶、双侧杏仁核、左侧海马、左侧前扣带回的ALFF值显著增高,而双侧脑岛的ALFF值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低频rTMS治疗尿毒症失眠患者有效,且有利于改善睡眠结构。2、应用rs-fMRI技术,可以直接观察rTMS对失眠患者神经活动的影响,为揭示rTMS改善睡眠的机制提供客观、科学的影像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