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改善缺血性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及肌张力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

来源 :天津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kfxw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刺法对缺血性卒中患者急性期运动功能障碍及肌张力恢复情况的临床疗效,评价“醒脑开窍”针刺法、“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物理疗法(Physical Therapy,PT)、PT疗法对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运动功能恢复、肌张力及中风病总体证候和疗效的改善情况,以期为今后临床上针刺或康复训练治疗急性期缺血性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及肌张力障碍患者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试验设计。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急性期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组,分为试验组、对照1组和对照2组,每组20例,三组均接受脑卒中常规药物基础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采用“醒脑开窍”针刺法,对照1组在此基础上采用“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PT疗法,对照2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假针刺结合PT疗法,三组均每周治疗3次,共治疗6周,共18次,针刺每次30min(PT:针刺后立即应用30min PT方案)。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简化Fugl-Meyer评定量表下肢部分(Simplified 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Lower extremity,sFMA-L)、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评分。治疗结束后对各评价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及评价。结果共纳入病例60例,脱落0例,最终完成60例。1基线资料三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sFMA-L评分、MAS评分以及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临床疗效比较治疗6周后,试验组与对照1组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2组,三组间临床疗效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3 sFMA-L评分比较组内比较:三组组内不同时间因素对sFMA-L评分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每组组内治疗6周较治疗前、治疗3周评分均升高,治疗3周较治疗前评分升高。组间比较:治疗3周后,三组组间sFMA-L评分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2组和试验组间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1组与试验组、对照2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周后,三组组间sFMA-L评分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和对照1组、对照1组和对照2组、对照2组和试验组的sFMA-L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 MAS评分比较三组组间治疗后M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1组间M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2组间M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1组和对照2组间M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比较组内比较:三组组内不同时间点对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评分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每组组内治疗6周较治疗前、治疗3周评分均降低,治疗3周较治疗前评分降低。组间比较:治疗3周后,三组组间评分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与对照1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对照1组评分均低于对照2组。治疗6周后,三组组间评分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和对照1组、对照2组和试验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PT疗法能够有效改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延缓肌张力增高,改善中风病总体证候及疗效情况。2“醒脑开窍”针刺法在改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延缓肌张力增高方面均比假针刺联合PT疗法更优,但在中风病总体证候及疗效改善情况方面,治疗6周后PT疗法并不劣于针刺。
其他文献
研究目的:本课题通过回顾性分析腺样体肥大(Adenoidal Hypertrophy,AH)儿童及健康儿童的资料,探索儿童AH的发病危险因素,对存在危险因素的患儿进行早期预防或干预,降低儿童AH发病率,减轻病情,改善预后,为该病的预防提供参考。另外本研究还通过观察AH患儿的证候表现,了解其证型分布情况,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参考。研究方法:选择2019年10月~2021年01月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
目的:本研究通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评价“行气散瘀”配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所致的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的疗效及安全性,以此获得本治疗方案干预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的循证医学证据。方法:本研究纳入患者均来源于2019年10月~2020年12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及病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筛选符合纳排标准确诊为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导致的吞咽障碍患者,
目的:观察Hp及其根除治疗与中医证型分布的关系,同时进一步观察二白养正汤治疗Hp根除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脾胃气虚证)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慢性非萎缩性胃炎Hp初检阴性患者病例和Hp阳性经四联疗法根除治疗2周、停药4周后复检转阴患者病例各100例,分别统计Hp阴性患者、Hp转阴患者根除治疗前、Hp转阴患者根除治疗后的症状、舌脉并进行中医证候分型,分析以上三类的中医证型分布。对Hp转阴符合脾胃气虚证的
目的:本研究通过建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小鼠模型,探讨针刺是否能抑制由外泌体介导的NLRP3炎性小体产物的释放,从而改善肺部炎症和慢性损伤。旨在阐释针灸改善COPD的部分生物学机制,为COPD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方法:将所有小鼠分为六组,包括对照组,模型组,对照+ASM-/-组(Acid Sphingomyelinase,酸性鞘磷脂酶),模型+ASM-/-组,对照+电针组,模型+电针组
研究目的:通过收集2010年至2020年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童脑病专科门诊服用旋覆代赭汤的癫痫患者,整理并分析归纳相关临床基本资料,分析服用旋覆代赭汤的癫痫患者的疗效,并探索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及旋覆代赭汤治疗儿童癫痫的方证特点。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设计方法。1.疗效研究:将收集的4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并运用SPSS25.0进行统计学分析。观察患者发作频次、发作持续时
目的:评价正容汤合六君子汤加减联合针刺治疗风痰阻络型后天麻痹性斜视的安全性及优效性,为临床应用正容汤合六君子汤加减联合针刺治疗风痰阻络型后天麻痹性斜视提供依据。方法:纳入病例来自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于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就诊收治的64例确诊为风痰阻络型后天麻痹性斜视且符合纳入的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用正容汤合六君子汤加减联合针刺治疗加西医治疗,对照组用针刺加
目的基于对小儿湿疹的文献研究及李新民教授治疗小儿湿疹的处方用药挖掘,总结分析小儿湿疹的证素分布特点及李新民教授治疗小儿湿疹的用药规律,为临床中医辨证论治本病提供依据。方法1.对近20年有关小儿湿疹的文献资料进行检索,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提取证候要素,运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2.筛选2020年1-12月期间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李新民教授治疗的湿疹患儿的处方用药,将相关资
背景:脑卒中(Stroke)作为常见多发的脑血管疾病,有很高的致残率、死亡率和复发率,是世界的第二大死因,也是中国的头号死因。其中缺血性脑卒中约占脑卒中的60%-80%,属中医“中风病”范畴。多项国内外研究显示,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有明显的时间聚集性,即晨峰现象。因此现代研究认为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与昼夜节律相关,并且这种周期性与中风的致命性相同,与下午发病的中风相比,早上发病的中风的致命性更高。高血
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针刺背俞穴结合拔罐治疗卒中相关性肺炎的疗效,评估针刺背俞穴结合拔罐的治疗优势,为卒中相关性肺炎的治疗提供可行性的方案。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根据课题计划,选取2020年3月至2020年12月在天津中医药大学一附院针灸八病区住院的SAP(Stroke-associated pneumonia,卒中相关性肺炎)患者,共纳入60例患者,随机将入选病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2
目的:探究滞动针、电针、拔罐三联疗法治疗LDH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通过观察滞动针、电针、拔罐三联疗法和常规针刺在治疗前、首次治疗后、治疗结束后的VAS评分,治疗前后的SF-MPQ各项评分、JOA各项评分、临床疗效评定等方面的改善情况,来评价该三联疗法对于治疗LDH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治疗此病提供更加高效应、低风险的保守治疗方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将72名符合纳排标准的LDH患者随机分到滞动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