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Hp及其根除治疗与中医证型分布的关系,同时进一步观察二白养正汤治疗Hp根除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脾胃气虚证)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慢性非萎缩性胃炎Hp初检阴性患者病例和Hp阳性经四联疗法根除治疗2周、停药4周后复检转阴患者病例各100例,分别统计Hp阴性患者、Hp转阴患者根除治疗前、Hp转阴患者根除治疗后的症状、舌脉并进行中医证候分型,分析以上三类的中医证型分布。对Hp转阴符合脾胃气虚证的64例患者使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随机分组,分为中药组32例和西药组32例。治疗上中药组口服二白养正汤,西药组口服瑞巴派特,治疗4周后评价相关疗效指标。结果:1.Hp及其根除治疗与中医证型分布关系的研究本研究共纳入200例患者,其中Hp转阴组因隐瞒病史剔除2例患者,实收Hp初筛阴性患者100例,Hp阳转阴患者98例,统计结果显示:Hp阴性组的100例患者中,肝胃不和证33例,脾胃湿热证9例,脾胃气虚证26例,寒热错杂证12例,脾胃虚寒证8例,胃阴不足12例。在Hp转阴组的98例患者中,根除治疗前肝胃不和证19例,脾胃湿热证36例,脾胃气虚证23例,寒热错杂证5例,脾胃虚寒证5例,胃阴不足证10例;根除治疗后肝胃不和证11例,脾胃湿热证9例,脾胃气虚证64例,寒热错杂证3例,脾胃虚寒证5例,胃阴不足证6例。六个证型中,肝胃不和证、寒热错杂证、脾胃虚寒证和胃阴不足证里Hp阴性患者占比最多,Hp转阴患者根除治疗前在脾胃湿热证里占比最多,Hp转阴患者根除治疗后在脾胃气虚证里占比最多。经检验结果显示P<0.01,表示Hp阴性组、Hp转阴组根除治疗前、Hp转阴组根除治疗后三者中医证型分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其具体差异表现为,Hp阴性组和Hp转阴组根除治疗前在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中两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p转阴组根除治疗前和根除治疗后在脾胃湿热证、脾胃气虚证中两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p阴性组和Hp转阴组根除治疗后在肝胃不和证、脾胃气虚证、寒热错杂证中两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p转阴组根除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型转化方面,统计结果显示肝胃不和证患者经根除治疗后本证频数变化及肝胃不和证转变为脾胃气虚证的频数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01),脾胃湿热证患者经根除治疗后本证频数变化及脾胃湿热证转变为脾胃气虚证的频数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阴不足证患者经根除治疗后转变为脾胃气虚证的频数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证型间的相互转化频数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结果表明,幽门螺杆菌的定植与根除治疗可能与中医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脾胃气虚证、寒热错杂证关系较为密切,Hp初筛阴性的患者,常以肝胃不和证为其特征性证型表现;Hp转阴患者在根除治疗前,常以脾胃湿热证为其特征性证型表现;Hp转阴患者在根除治疗后,常以脾胃气虚证为其特征性证型表现;寒热错杂证虽然不是Hp阴性或Hp转阴根除治疗后的特性性证型表现,但该证型在两组中的占比有较大差异。在经过Hp根除治疗后,部分患者可发生中医证型的转变,其中既往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胃阴不足证的患者其证型发生向脾胃气虚证的转变较为多见。2.二白养正汤对Hp根除后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脾胃气虚证的治疗效果研究有效率:中药组痊愈1例,显效8例,有效20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7%;西药组痊愈0例,显效2例,有效2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胃气虚证症状总积分:两组治疗前后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治疗后中医症状总积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提示中药组和西药组在改善中医脾胃气虚证症状方面均有显著效果,且中药组疗效优于西药组。中医各项主症积分:两组治疗前后各项主症积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在胃脘痞闷、神疲乏力症状方面,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胃脘疼痛症状方面,组间比较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经治疗,在胃脘痞闷、胃脘疼痛、神疲乏力方面均有明显改善。其中在治疗胃脘痞闷及神疲乏力方面,中药组疗效优于西药组;在治疗胃脘疼痛方面,中药组与西药组疗效无明显差异。中医各项次症积分:组内治疗前后对比,中药组在改善食欲减退、食后腹胀、早饱、便溏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大便难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组在改善食欲减退、食后腹胀、早饱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便溏、大便难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后对比,在治疗食欲减退、便溏、大便难症状方面,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食后腹胀、早饱症状方面,组间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中药组和西药组在治疗食欲减退方面均有明显疗效,且中药组疗效优于西药组;在治疗食后腹胀和早饱方面,两组均有疗效且疗效相当;在治疗便溏方面,中药组有疗效而西药组疗效不明显;在治疗大便难方面,中药组和西药组均无明显改善。慢性胃炎症状评分:组内治疗前后对比,两组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治疗后组间对比,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药物均对慢性胃炎的症状有显著的改善作用,且中药组的药物疗效优于西药组。结论:1.幽门螺杆菌及其根除治疗与中医证型有显著相关性,Hp的定植与根除治疗可能与中医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脾胃气虚证、寒热错杂证关系较为密切,Hp初筛阴性的患者,常以肝胃不和证为其特征性证型表现,Hp转阴患者在根除治疗前,常以脾胃湿热证为其特征性证型表现,Hp转阴患者在根除治疗后,常以脾胃气虚证为其特征性证型表现。Hp根除治疗可使部分患者发生中医证型的转变,其中既往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胃阴不足证的患者其证型发生向脾胃气虚证的转变较为多见。2.二白养正汤与瑞巴派特片对治疗Hp根除后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脾胃气虚证)均有效果,且二白养正汤在在改善中医证候的疗效方面优于瑞巴派特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