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应用升降散和凉膈散化裁对复发性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的发作期和间歇期进行治疗。发作期观察并评价应用升降散合凉膈散化裁治疗小儿复发性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肺胃郁热证)的临床疗效;间歇期针对本病易于反复发作的特点,在“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理论指导下初步探索,通过使用制定的日常中医证候量化表,对素体实热质患儿进行肺胃郁热表现的监测及量化评估,选择不同评分的时间节点应用升降散合凉膈散化裁干预治疗,观察患儿反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应用升降散和凉膈散化裁对复发性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的发作期和间歇期进行治疗。发作期观察并评价应用升降散合凉膈散化裁治疗小儿复发性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肺胃郁热证)的临床疗效;间歇期针对本病易于反复发作的特点,在“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理论指导下初步探索,通过使用制定的日常中医证候量化表,对素体实热质患儿进行肺胃郁热表现的监测及量化评估,选择不同评分的时间节点应用升降散合凉膈散化裁干预治疗,观察患儿反复发作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的次数和初探量化评估后药物干预治疗的最佳时间节点,以期为临床中医预防本病开拓新思路。方法:发作期收集符合复发性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中医、西医诊断标准,中医辨证属于肺胃郁热证的患儿70例,随机等分为治疗组、对照组两组。在急性发作期,治疗组给予升降散合凉膈散化裁+头孢克洛干混悬剂治疗,对照组给予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头孢克洛干混悬剂治疗,两组疗程均10天,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后的各项中医证候的改善情况,并评价两组的中医证候疗效。间歇期(急性发作期治疗结束后),把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患儿分别按照1:1比例各分为2组,对所有患儿均使用日常中医证候量化表进行肺胃郁热表现的监测和量化评估。治疗组的两组患儿分别按照不同评分的时间节点予升降散合凉膈散化裁中药汤剂口服干预治疗(治疗组1:给药干预标准为日常中医证候评分≥15分;治疗组2:给药干预标准为日常中医证候评分≥18分),对照组的两组患儿仅进行评分不予中药干预处理,共计干预随访6个月,以4组患儿6个月内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反复发作次数作为主要评价内容。应用SPSS2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处理。结果:1.两组病例治疗第10天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痊愈23例,显效8例,有效0例,无效0例;对照组痊愈11例,显效19例,有效2例,无效0例,两组病例治疗10天后临床疗效组间比较有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治疗组在中医证候疗效上优于对照组。2.单项症状评分的组内比较:治疗第3天、第5天、第10天,各单项中医证候积分与治疗前组内比较,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在用药后单项症状较治疗前均有改善。3.单项症状评分组间比较:治疗第3天组间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发热、咽痛、扁桃体化脓、扁桃体充血肿大及次要症状评分组间比较,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第5天组间比较,在发热单项症状评分比较,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余主症咽痛、扁桃体化脓、扁桃体肿大充血及所有次要症状评分组间比较,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治疗第10天组间比较,在发热、咽痛、扁桃体化脓、扁桃体充血肿大主要症状评分比较,均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次要症状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治疗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4.治疗组的完全退热时间和对照组的完全退热时间分别为42.581±5.371h、68.437±6.425h,两组完全退热时间比较,P<0.05,具有明显的差异,治疗组完全退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5.间歇期把发作期治疗结束后的对照组和实验组各分为两组,对素体实热质患儿进行肺胃郁热表现的监测及量化评估,在两组不同评分的时间节点应用升降散合凉膈散化裁干预治疗,比较随访6个月内治疗组1与对照组1之间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反复发作次数及治疗组2与对照组2之间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反复发作次数:治疗组1与对照组1、治疗组2与对照组2之间6个月内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反复发作次数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间歇期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反复发作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治疗组的两组患儿分别按照不同分数标准予升降散合凉膈散化裁中药汤剂口服干预治疗,比较随访6个月内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反复发作次数,治疗组内的组1和组2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分数下给药干预,两组患儿的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的反复次数组内比较没有差异。结论:应用升降散合凉膈散化裁治疗小儿复发性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肺胃郁热证)发作期的临床疗效显著且明显优于蒲地蓝消炎口服液;间歇期通过对日常肺胃郁热表现的量化评估,探索不同评分的时间节点应用升降散合凉膈散化裁干预减轻患儿肺胃郁热程度,可以减少患儿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反复发作次数,达到预防本病的效果,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其他文献
研究目的:探索肾虚血瘀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nee oteoarthritis,KOA)患者在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上的软骨厚度的一般性规律,研究影响膝关节软骨厚度的相关因素。分析肾虚血瘀型KOA患者的股四头肌肌张力与下肢力线各角度的相关性,验证股四头肌肌张力与下肢力线各角度对肾虚血瘀型KOA发病及进展的影响,分析在KOA中“骨正筋
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哈氏止带Ⅱ号方治疗湿热下注型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的临床疗效、阴道内乳杆菌数量变化、阴道局部免疫情况,并初探其机制,为哈氏止带Ⅱ号方治疗BV提供理论与科学依据。方法:选取来自于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门诊,符合纳排标准的湿热下注型BV患者48例。通过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
目的采用肝郁证候评定量表、心理测评量表-90项症状量表(Symptom Check list-90,SCL-90)、研究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IVF-ET)失败患者心理状态与已婚已育健康女性的差异,采用生育生活质量量表(The fertility quality of life,Ferti Qo L)评估IVF-E
目的:第一部分:探讨化核消腺汤对儿童腺样体肥大(痰热互结证)的临床疗效;第二部分:探讨变应原暴露与儿童腺样体肥大相关性的研究。方法:第一部分:采用单中心观察性疗效比较研究,主要研究对象均回顾性取自课题组自建的儿童腺样体肥大数据库。以干预措施为暴露因素,分为中药组与孟鲁司特钠组。按照纳排标准共从数据库中收集孟鲁司特钠组35例病例,考虑匹配失败的因素以1:2比例纳入中药组78例病例,两组共收集113例
研究目的通过收集2016年至2021年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童脑病专科门诊明确诊断为早发性婴儿癫痫性脑病Ⅱ型,又称CDKL5缺乏症(CDKL5 deficiency disorder,CDD)的16例患儿病例,整理并归纳临床资料,总结分析CDD患儿的临床特征及中药干预后效果。研究方法本研究纳入的16例患儿病例均来源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童脑病专科门诊,收集其临床资料(一般资料、
目的:1.初步探讨儿童发声性抽动障碍的临床特征及中医证素分布特点,总结归纳其核心病机,为临床辨证提供参考;2.总结我院儿童脑病专科门诊治疗儿童发声性抽动障碍的用药规律。方法:1.中医证素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符合纳排标准的患儿175例,从以下两方面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1)临床特征:搜集患儿一般信息、四诊信息、临床分型、病程、疾病严重程度等资料,录入Excel表格并进行频数分析。(2)证素分
目的:本研究是关于治疗小儿功能性便秘(食积化热证)的临床研究,选取推拿法(脏腑点穴法)和口服药物(小儿化食口服液)进行治疗对照,通过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效果差异和远期疗效,以观察脏腑点穴推拿法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1月,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符合小儿功能性便秘(食积化热证)纳入标准的患儿。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两组。治疗组为脏腑点穴推拿法,对照
目的:通过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 with Hyperactivity,ADHD)(肾虚肝亢证)儿童的中医体质分布及与核心症状、社会功能的关系研究,初步探讨ADHD(肾虚肝亢证)儿童的中医体质特征。方法:本研究采用横断面的观察性研究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多动症专病门诊、年龄在7-14周岁的AD
目的:本研究以36例婴儿痉挛症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第一,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第二,归纳提炼导师马融教授运用中医药治疗本病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并选取2011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近十年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童脑病专科门诊的婴儿痉挛症病例。通过统计其中关于患儿发病年龄,发作形式、频次,个人史,既往史,家族史,辅助检查,使用药物,预后等基本信息;按照疗效评价体系
研究目的基于中医学理论,从辨病、辨证与辨体相结合的角度出发,通过观察疏风平肝止动汤治疗特应性体质儿童抽动障碍(肝亢风动证)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特应性体质儿童抽动障碍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中医药疗法。研究方法选取2019年12月1日至2021年1月1日期间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抽动障碍专病门诊,符合纳入标准的患儿93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A组采用导师经验方“疏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