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近几十年来,黄土高原地区气候变化明显,同时,典型人类活动之一——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草)对植被下垫面也产生了明显影响。变化环境下,降水和气温是最重要且反应气候变化最为直观的气候指标。气候变化与下垫面改变的双重作用下,气候要素间关系的变化如何,又与植被生长、粮食生产等存在怎样的响应过程,这一问题的探究对于理解黄土高原水文循环过程响应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黄土高原这一典型区域,以降水和气温为主要研究气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十年来,黄土高原地区气候变化明显,同时,典型人类活动之一——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草)对植被下垫面也产生了明显影响。变化环境下,降水和气温是最重要且反应气候变化最为直观的气候指标。气候变化与下垫面改变的双重作用下,气候要素间关系的变化如何,又与植被生长、粮食生产等存在怎样的响应过程,这一问题的探究对于理解黄土高原水文循环过程响应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黄土高原这一典型区域,以降水和气温为主要研究气候要素,构建基于Copula函数的气候要素联合分布,运用基于Copula函数的极大似然比方法诊断相依结构在变化环境下的非一致性,并与双累积曲线方法的诊断结果作对比,分析变异前后相依结构分布特征,采用随机森林与变量投影重要性准则定量筛选出相依结构的主要驱动力,利用岭回归分析法构建相依结构的驱动力回归方程,借助简单相关分析探究相依结构变化的驱动机理。结果表明:(1)黄土高原降水-气温相依结构较气温-气温相依结构发生变异的站点更多,说明降水-气温相依结构对变化环境的响应更为敏感。(2)相依结构的主要驱动力为当地气象因子(降水、气温、风速、水汽压、相对湿度、日照时数等),值得注意的是,NDVI是夏季降水-夏季平均最低气温、夏季降水-夏季平均气温、夏季平均最低气温-秋季平均最低气温、夏季平均气温-秋季平均气温等相依结构的主要驱动力之一。(3)当地气象因子与遥相关因子(北极涛动、太平洋十年涛动、厄尔尼诺/南方涛动和太阳黑子)的相关分析证明:太平洋十年涛动对气温、风速,厄尔尼诺/南方涛动对相对湿度、日照时数,太阳黑子对日照时数等存在一定显著性水平的相关关系,这为后续相依结构驱动机理的探究提供了分析依据。本研究为探究气候要素相依结构动态响应环境变化提供了重要思路,所提出的研究框架可扩展到任何其他流域和任何双变量水文气象要素,具备一定的普适性。
其他文献
功能梯度材料(Functionally Gradient Material,FGM)的化学构成、微观结构和原子排列由一侧向另一侧呈连续梯度变化,从而使材料的性质和功能也连续地呈梯度变化。正因为功能梯度材料这一独特性能使其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生物工程、核工业等多种领域中。目前,很多研究将快速成型制造(Rapid Prototyping Manufacturing,RPM)原理应用于FGM的制备,但这
In2O3因其所具有的良好光学和电学性能而被广泛应用。近年来,有研究表明高温真空退火后非掺杂的In2O3薄膜及较高衬底温度下制备的掺钼In2O3(IMO)薄膜均表现出室温铁磁性,In2O3基半导体有关室温铁磁性研究的报道使兼具半导体性质和磁学性质的In2O3材料再次引发了研究者的极大关注,特别是对其磁性的起源仍存在着很大争议。此外,关于含本征缺陷体系的光学性质未见较为系统的计算分析。本文以第一性原
聚乳酸(PLA)作为一种生物可降解材料,具有良好的透明性、光泽度、可再生性等优点。然而PLA成本高、韧性低、脆性大的缺点,限制了其在包装领域的应用,通常需要改性以提高性能。在众多改性剂中,天然植物纤维具备来源广泛、可再生、可降解等优势,已成为制备可降解复合材料的优良改性剂。本课题针对PLA的缺点,以三种硅烷偶联剂(KH550、KH560、KH570)作为界面改性剂,对废纸纤维进行表面修饰,二氯甲烷
高压输变电网容量的增大,以及低压配电系统与控制系统对自动化和灵敏度要求的不断提高,要求W-Cu触头材料具有更优异的综合性能。由于钨纤维以其优良特性常作为非晶材料、高温材料、难熔金属等的增强材料,因此钨纤维增强的W-Cu复合材料可望具有更加优异的力学性能与耐电弧烧蚀性能。基于此,本文研究了混料方式对钨纤维分散性的影响;采用高温熔渗烧结法制备了不同含量、不同长径比的钨纤维增强W-Cu复合材料;研究了钨
钛酸铋钠(Bi0.5Na0.5TiO3,简称BNT)陶瓷是一种在室温下具有R3c相结构的A位复合钙钛矿铁电材料,具有高居里温度、大的电致应变、良好的弛豫特性和机电耦合性能等特点,有望应用于致动器、滤波器、超声换能器等领域。但是,BNT基陶瓷材料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较大的矫顽场和大的应变迟滞,较低的退极化温度(Td)使得陶瓷器件的工作温区较低,限制了 BNT基材料在实际中的应用。因此,本论文以BNT陶
与单一的干旱或洪水灾害相比,干湿复合事件可能对作物生产和粮食安全等造成更加不利的影响。然而当前研究对不同时间尺度的干湿复合事件的演变特征的关注不足,且其驱动因素及诱发的灾害损失亦尚未揭示清楚。本研究首先以黄河流域典型区域为例,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识别相邻季节(春-夏、夏-秋、秋-冬、冬-春)间的干湿事件并应用Copula函数计算两种情景(中度与重度互转)下的干转湿、湿转干、连干和连湿事件的
黄土高原是我国乃至全球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水土流失作为一种生态过程,与景观格局的响应关系是国内外普遍关注的科学问题。近年来,黄土高原开展了大规模的退耕还林(草)工程,导致区域下垫面结构发生剧烈的改变。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显著改变区域景观结构和配置,对水沙过程产生显著影响。科学认识景观格局演变对水土流失的作用,对于指导黄土高原土壤侵蚀防治、生态恢复措施布设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传统景观格局指数通
碳化硅、单晶硅、蓝宝石以及光学玻璃等硬脆材料具有高硬度、高耐磨以及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电学特性,广泛应用于现代装备和电子领域。由于材料自身的高硬度和高脆性,给加工造成了很大困难,使切割分离成为一道难加工工序。往复式固结金刚石磨粒线锯切割方法,由于具有切口窄、材料去除率高等优点被经常采用。在线锯切割过程中,工件进给速度和线锯速度的不断变化,会直接影响加工效率和切片表面质量。本文围绕进给速度和线锯速度,
龙羊峡至青铜峡河段是黄河干流梯级水电站群开发最为密集的区段,近60年相继建成了20余座不同规模的水电站,导致河流水温状态发生了显著的改变,探明梯级开发过程中河道水温的时空演变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可为河流水生态环境保护供重要的参考。本文以黄河上游龙青河段气象、水文、水温和梯级水库运行等长序列资料为基础,结合原型观测、统计分析和数值模拟等技术手段,分析了河道水温的时空变化规律,探究了水库影响下河道水温
本研究以渭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时间尺度的降水集中度指数表征降水量的年内非均匀性分布,分析了降水集中度的时空变化模式,探究其变化的驱动因素;基于条件概率公式定量分析了不同情景的降水异常集中事件发生时,旱涝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从而探究降水集中度变化对洪涝和干旱灾害的影响,揭示变化环境下渭河流域降水非均匀分布的变化机制及其影响,较好地指导应对气候变化和防汛抗旱工作的开展。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