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炎症性肌病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分析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chenweif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特发性炎症性肌病(idiopathic inflammatory myopathies, IIMs)是一组获得性自身免疫相关的骨骼肌疾病,炎细胞浸润是其重要的骨骼肌病理特点之一。IIMs主要包括多发性肌炎(polymyositis,PM)、皮肌炎(dermatomyositis,DM)、散发性包涵体肌炎(sporadic inclusion-bodymyositis,sIBM)、非特异性肌炎(nonspeific myositis,NSM)以及近期研究的热点免疫介导的坏死性肌病(immune-mediated necrotizingmyopathy,IMNM)。抗信号识别颗粒抗体相关坏死性肌病(anti-signal recognition particleassociated necrotizing myopathy,ASANM)属于IMNM的一种主要亚型。ASANM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肌电图检查结果多类似于PM,但病情较严重,且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抵抗。常规组织病理学检查表现为广泛的肌纤维坏死、再生和间质增生,无或较少炎症细胞浸润。抗信号识别颗粒(signal recognition particle, SRP)抗体属于肌炎特异性自身抗体(myositis-specific autoantibodies,MSAs),是诊断该病的重要依据,主要表达于坏变的肌纤维胞浆中。由于IIMs各亚型间的临床表现和常规组织病理学相似,因此仅仅依据临床表现和常规组织病理学检查极易误诊、漏诊,延误治疗时机。本实验分别利用肌肉组织常规病理学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对诊断为IIMs的病人肌肉标本进行检测,包括肌肉炎细胞浸润情况、浸润的炎细胞亚群及SRP抗体表达情况,并总结其临床和病理特点,对常见的特发性炎症性肌病类型进行进一步分析,为日后更准确的鉴别及分型诊断提供临床及病理理论依据,也对疾病治疗及判断预后提供指导。方法:研究分为2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27例,选取我院2010年8月至2014年1月间临床和病理资料保存完整并诊断为特发性炎症性肌病的患者,其中符合经Bohan&Peter诊断标准或Dalakas诊断标准的PM患者12例、DM患者12例和经Griggs标准诊断的IBM患者3例,对照组为肌肉病理检查正常者8例。总结其发病年龄、性别、病程、家族史及个人史、肌无力部位及程度、是否存在皮疹、是否存在肌萎缩及萎缩部位、伴发疾病、内脏受累情况、血清肌酶、免疫学指标、肌电图、心电图检查等特点。肌肉活检所得标本进行HE染色、MGT染色、NADH-TR染色、SDH染色、ACP染色、NSE染色、ATPase染色(PH4.5和PH10.2)、PAS染色、ORO染色,采用光镜观察其形态学变化;采用抗CD3、CD4、CD8、CD19、CD20、CD68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及抗SRP蛋白多克隆抗体做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IHC)。结果:1IIMs患者的临床特点本实验选取了我院2010年8月至2014年1月间进行肌肉活检,并诊断为特发性炎症性肌病患者共27例,其中PM患者12例、DM患者12例,IBM患者3例,可见在本地区PM和DM高发,占总数的88.89%,IBM在本区域少见,仅占总数的11.11%。PM、DM组患者男女发病比均为1:2,女性多见,多为亚急性、慢性病程。PM患者年龄呈现两个发病高峰,分别为20-30岁(5例,41.67%)和45-55岁(3例,25%)。DM患者可见60-70岁(8例,66.67%)多发。IBM组患者共3例,男性2例,女性1例,年龄分别为两例患者24岁,1例患者41岁,多为慢性病程。特发性炎症性肌病患者多以肌无力、肌痛为主要表现,可伴有肌萎缩、吞咽困难、呼吸困难等症状。DM患者多数可见典型皮疹,主要表现为眶周水肿性紫红色皮疹(Helitrope疹),掌指关节、指关节伸面和骨突出处紫罗兰色丘疹(Gottron’s丘疹),颈胸部红色斑疹(V字征)和上背的红色斑丘疹(披肩征)。IIMs多合并心脏及肺部疾病,还可见甲状腺疾患及其他结缔组织病、肿瘤等。实验室检查可见多数患者CK值升高,MYO、ALT、AST、LDH也可见不同程度的升高。25例患者(92.59%)肌电图表现为肌源性损害。2病理学特点2.1在光镜下,27例特发性炎症性肌病患者的肌肉标本,除1例IBM患者未见炎细胞浸润外,其余26例均可见不同程度的炎细胞浸润,PM患者炎细胞多散在分布于肌纤维间隙及坏死肌纤维周围,还可见间质血管炎细胞浸润及炎细胞浸润灶;DM患者炎细胞多位于束周萎缩区域、肌束膜及小血管周围。20例患者可见明显的肌纤维变性、坏死及吞噬现象;17例患者可见肌纤维间隙增宽;9例患者出现明显的束周萎缩现象,均为DM患者;3例患者出现镶边空泡,均为IBM患者;13例患者可见炎细胞浸润非坏死肌纤维,其中PM患者10例,DM患者3例;20例患者可见较明显的肌萎缩现象,主要为圆形萎缩,其中PM患者8例,DM患者9例,IBM患者3例;2例DM患者还可见小血管增多;此外,部分患者可见不同程度的肌再生、肌分裂、核内移及肥大肌纤维。27例患者NADH-TR和SDH染色均表现为氧化酶分布不均,肌纤维结构破坏。NSE染色示除1例IBM患者外,其余患者均可见部分萎缩、坏死肌纤维深染。15例患者ORO染色示脂肪成分不同程度增高。15例患者PAS染色示糖原成分轻度增高。ATPase染色示25例患者两型肌纤维镶嵌排列正常分布,I型肌纤维占优势者2例,DM患者1例,IBM患者1例。MGT染色示1例IBM患者可见不典型的破碎红纤维(ragged red fiber,RRF)。2.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PM、IBM患者炎细胞浸润亚群主要为CD3、CD8、CD68,DM患者则以CD3、CD4、CD20、CD68为主,对照组患者各指标均未见阳性染色。各组抗SRP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均未见阳性染色。结论:1特发性炎症性肌病在我地区常见亚型为PM和DM,但患者临床表现类似且复杂多样,仅靠临床表现极易误诊和漏诊,所以建议临床上怀疑特发性炎症性肌病者需行病理检查以鉴别诊断。2PM、IBM患者炎细胞浸润亚群主要为CD3、CD8、CD68,表明以细胞毒性T细胞、巨噬细胞浸润为主,提示细胞免疫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DM患者则以CD3、CD4、CD20、CD68为主,表明以辅助性T细胞、B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为主,提示体液免疫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CD3、CD19抗体对于各亚型间的鉴别诊断价值有限。3抗信号识别颗粒抗体相关坏死性肌病近年来少见。
其他文献
现在世界镁合金工程构件的98%用压铸方法生产,镁合金压铸的连续性对设备的高温高压工作零部件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提出了苛刻的要求,如压室等热作件长期工作于630-700℃的镁合
大块非晶材料的制备及其热稳定性研究是当前非晶材料研究前沿的重要课题。本实验室探索了一种快压凝固法,并已经用这种新方法成功制备出大块单质非晶S等几种非晶材料,但发现
理论和试验研究表明,短脉冲有限幅值超声波在液体中传播时,由于传播的非线性影响,与材料表面相互作用时会产生冲击波或应力波,一般称为激波,又称震波,激波在液体介质中具有瞬
本文采用有限法对拔伸水压机前梁进行失效分析和结构尺寸优化。拔伸水压机前梁是热拔伸加工设备中的一个关键性零件,该零件中心有五个圆柱孔,内部有十二个空腔,表面有许多孔
骨关节结核(Osteoarticular TB)是最常见肺外结核之一,其发病率近年来逐年增高,但治疗效果不甚理想。研究表明实施病灶清除术后遗留的骨缺损能否有效重建,在手术治疗骨关节结
从1997~2007年我国铁路进行六次大规模的提速,减缓了铁路运量与运能的矛盾,收到了十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动车组的运行,高速铁路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阶
探讨了在 Fe- Cr- Al电热合金表面液浸原位生成绝缘膜的可能性 ,研究了在 0 Cr2 5Al5电热合金材料表面原位生成绝缘膜的形貌结构及其动力学生长规律。结果表明 ,绝缘膜层主要
本文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显微硬度计、划痕仪、针盘试验机等分析手段研究了镁合金样品镀层沉积前经离子轰击产生的亚微米尺度“凹坑”
核电站已使用过的核燃料称之为乏燃料(废燃料),将乏燃料堆放在一起,其相互间释放中子会引起连锁核裂变反应,产生很强的辐射。镉作为一种良好的中子吸收材料而被应用于处理乏燃
《金锁记》之所以是张爱玲最成功的一部小说,在于它塑造的曹七巧这一典型的艺术形象。曹七巧的人生各个阶段都是不完整的:幼年丧父,长大后嫁了个残疾丈夫,在婆家地位低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