爪哇虫草YFS01菌株的筛选及其与丽蚜小蜂对烟粉虱的联合控害技术研究

来源 :华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yadong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烟粉虱Bemisia tabaci作为重大农业害虫之一,每年给世界农林业生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现阶段,我国农业生产中烟粉虱的防控依然主要依靠传统的化学药剂防治,而化学农药的大量超标使用,不仅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还引发了烟粉虱抗药性增加、农药残留超标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急需改变使用传统化学农药为主的防治方式,以农业防治、生物防治为基础,并合理的结合其他防治措施对烟粉虱进行综合治理。生物防治对人与环境安全友好,害虫不易产生抗药性,且具有持久的目标控害效果。因此,筛选良好的昆虫病原真菌菌株,研究其与天敌昆虫等其它生物产品的联合控害技术,对农业害虫的可持续绿色防治意义重大。本研究以烟粉虱昆虫病原真菌和其天敌昆虫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分离的目标真菌菌株进行毒力检测,并探讨其对烟粉虱和天敌丽蚜小蜂生物学、生态学特性的影响,并筛选确定病原真菌和丽蚜小蜂防控烟粉虱的最佳组合。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土壤和感病昆虫分离有效致病菌株10株,并对分离和实验室已有的真菌菌株,共计15株,进行其对2龄烟粉虱若虫的致病力以及半致死中时间LT50的测定,结果表明,YFS01、ZCLCYC、CGSFS、ZC18菌株的累计校正死亡率均达到80%以上,致死中时间LT50的数值也相对较小;对以上4株真菌菌株做进一步产孢量、菌落生长以及半致死浓度LC50的测定,结果显示,YFS01菌株的产孢量高达6.12×107个孢子/m L,致死中浓度LC50仅为9.92×104个孢子/m L;综合比较得出,选择YFS01菌株作为接下来的实验菌株,随后对其进行分子鉴定,鉴定结果表明YFS01菌株为爪哇虫草(Cordyceps javanica)。2.研究致病菌株爪哇虫草YFS01对烟粉虱生长发育及其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其对烟粉虱二龄若虫的侵染力最高,7天的累计校正死亡率为85.18%;其次对烟粉虱羽化成虫的雌雄比为2.1:1,处理组中烟粉虱平均单雌单天的产卵量明显降低,对照组为7.97粒/雌,处理组为5.22粒/雌;爪哇虫草YFS01菌株对烟粉虱F1代各虫态的存活率整体上影响较小,只有卵和2龄若虫表现出显著差异,但是爪哇虫草YFS01菌株对烟粉虱整体发育历期有较明显影响,处理组中所有虫态的发育历期均长于对照组,其中1-3龄若虫以及卵到成虫的发育历期表现出明显差异,卵、4龄以及伪蛹未表现出差异。3.评估爪哇虫草YFS01菌株对丽蚜小蜂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爪哇虫草YFS01菌株对丽蚜小蜂成虫的亚致死浓度LC10和LC30分别为1.17×105和6.44×107个孢子/m L;其对丽蚜小蜂成虫的羽化率及F1代成虫寿命影响较小,但对卵到成虫的发育历期影响较大;F1代丽蚜小蜂成虫的逐日产卵量处理组和对照组均表现出先升高随后下降的整体趋势;种群生命表分析表明爪哇虫草YFS01菌株对F1代丽蚜小蜂的种群存活率以及卵到成虫的死亡时间有一定的影响,种群生命表各参数与对照组比较发现,处理组丽蚜小蜂的世代净增殖率(R0),内禀增长率(rm),周限增长率(λ)的数值有所下降,世代平均历期(T)的数值增大。4.研究爪哇虫草YFS01菌株与天敌丽蚜小蜂对2龄烟粉虱若虫的联合控害效果,结果显示:(1)先喷施浓度为1.0×107个孢子/m L的爪哇虫草YFS01菌株孢子悬浮液,然后1、3、5、7 d后释放丽蚜小蜂,随着释放丽蚜小蜂时间间隔的增加,丽蚜小蜂寄生率和羽化率均表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发育历期缩短;最终结果显示,在喷施爪哇虫草YFS01真菌后的第3 d释放丽蚜小蜂,烟粉虱的死亡率最高;(2)先释放丽蚜小蜂,然后1、3、5、7 d后喷施浓度为1.0×107个孢子/m L的爪哇虫草YFS01菌株孢子悬浮液,随着时间间隔的延长,其对丽蚜小蜂的寄生率影响较小,羽化率表现出逐渐增大的趋势,另外发育历期的数值逐渐减小;最终结果显示,在释放丽蚜小蜂的第1 d后喷施爪哇虫草YFS01真菌烟粉虱的死亡率最高。虽然先喷施爪哇虫草YFS01真菌后第3 d释放丽蚜小蜂与先释放丽蚜小蜂后第1d喷施爪哇虫草YFS01的两处理组烟粉虱的整体死亡率较高,但两处理组对丽蚜小蜂表现出明显的负面影响。通过对丽蚜小蜂寄生率、羽化率、发育历期以及烟粉虱整体死亡率的数值进行综合比较得出:先接入丽蚜小蜂,随后第7 d喷施爪哇虫草YFS01真菌处理组作为长期防治烟粉虱的最佳组合。
其他文献
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 Lindl.)属蔷薇科枇杷属植物,根据枇杷果肉颜色为白肉枇杷和黄肉枇杷。本实验以白肉枇杷品种‘白玉’为材料,该品种果实特点是果肉纯白色,果皮是淡黄色,在不同组织上存在明显颜色上的差异,利用RNA-Seq技术,分析了不同发育时期枇杷果实果皮和果肉类胡萝卜素代谢途径相关基因以及质体发育相关基因的表达,同时观察了不同发育时期果皮和果肉质体的发育的大小和颜色。
巴卡亭Ⅲ是抗癌药物紫杉醇生物合成途径中重要的前体物质,主要通过10-去乙酰巴卡亭Ⅲ10-β-O-乙酰转移酶(DABT)催化乙酰辅酶A(acetyl-Co A)和10-去乙酰基巴卡亭Ⅲ(10-DAB)生成的。但是,常见研究中红豆杉来源的DBAT酶活力相对较低,因此,寻找可催化乙酰基转移反应的替代基因是必要的。本研究从平菇中克隆了高丝氨酸O-乙酰基转移酶基因和麦芽糖O-乙酰基转移酶基因,并进行了原核表
菜薹类蔬菜以幼嫩的肉质花茎菜薹为产品器官,其形成直接关系到最终的产量和品质。环境条件如温度、光照、水分等均可通过激素或糖代谢等途径来影响菜薹的形成。菜心(Brassica campestris L.ssp.chinensis var.utilis Tsen et Lee)为典型的菜薹类蔬菜,是华南地区栽培面积最大的蔬菜。菜心栽培中,常因遭遇低温等逆境条件导致提前抽薹开花,使产量和品质降低。研究表明
探讨种植密度对烤烟生长发育和烘烤特性及优质烟叶生产的影响,为协调烤烟的碳氮代谢,优化烤后烟叶化学成分的协调性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以烤烟(Nicotiana tabacum L.)品种K326为试验材料,设置5个不同种植密度处理,即最小密度处理(T1,14200株/hm2)、较小密度处理(T2,15400株/hm2)、中等密度处理(T3,16800株/hm2)、较大密度处理(T4,18500株/hm2
冷藏箱是冷链物流中的主要耗能设备,在当今能源短缺和日益重视节能减排的情形下,蓄冷技术可以均衡电网负荷,减少用电高峰期的配电、降低运行成本,因此蓄冷式冷藏箱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蓄冷式冷藏箱大多数是依靠冷源和贮藏环境的温差形成自然对流将冷源中的冷能释放出去,这种方式容易导致贮藏环境温度分布不均匀,从而影响贮藏货物的品质。针对该问题,本文采用强制对流的方式,即通过调节风机风速、回风道
菜心是十字花科芸薹属中以花薹为产品的一种蔬菜,起源于我国南部,为华南地区栽培主要蔬菜之一,其种植面积约占蔬菜总种植面积的35%~40%。炭疽病菌是多种粮食、蔬菜和水果感染炭疽病的主要病原菌,炭疽病也是菜心生长发育过程中主要的病害之一,华南地区独特的地理因素和气候因素适宜该病原菌的生长繁衍,严重时导致产量损失30%~40%。引起十字花科蔬菜作物感染炭疽病的主要致病菌是希金斯炭疽病,而其相关抗病分子机
大豆是我国重要粮油作物,同时是典型共生固氮作物。磷元素是植物细胞的重要组成元素,由于华南地区酸性土壤固有的理化特性,导致土壤中的有效磷严重缺乏。有效磷含量低,直接影响了大豆植株的生长,同时限制了大豆根瘤的生长发育及共生固氮。研究表明根瘤在低磷胁迫中能够维持相对较高的磷浓度,同时进化了出一系列适应低磷胁迫的生理及分子机制。但是,目前关于调控大豆根瘤适应低磷胁迫的转录因子的研究鲜有报道。本研究在大豆全
柑橘黄龙病(Citrus Huanglongbing,HLB)是柑橘生产上最为严重的病害。柑橘黄龙病病原归属于候选的韧皮部杆菌属(Candidatus Liberibacter),目前有三个种:亚洲种("Ca.L.asiaticus",CLas)、非洲种("Ca.L.africanus",CLaf)和美洲种("Ca.L.americus",CLam),我国分布的为亚洲种。黄龙病在我国已有百年流行历
巴氏新小绥螨(Neoseiulus barkeri)隶属蜱螨亚纲(Acari)、植绥螨科(Phytoseiidae)、新小绥螨属(Neoseiulus),是一种生活在土壤或者植物根际附近的捕食性螨类,能够以植物线虫为食。本文分别将水稻干尖线虫(Aphelenchoides besseyi)和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作为巴氏新小绥螨的食物,研究巴氏新小绥螨对水稻干尖
香蕉(Musa spp.)是种植在热带和亚热带的一种重要水果,为全球产量第二大的水果作物。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f.sp.cubense,Foc)引起的香蕉枯萎病(Banana Fusarium Wilt)是对全球香蕉种植业危害最大的病害。该病害目前尚无有效的化学药剂进行防控,培育和栽种抗病品种是目前最经济有效的一种防治方法。但目前缺乏对我国近年来选育的香蕉新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