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哪+X”反问句偏误研究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qxt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语中疑问代词的非疑问用法广泛,在不同的语境中会出现多种不同的用法,其中有一些是汉语独有的疑问代词非疑问用法。对学习汉语的留学生而言,理解掌握疑问代词的非疑问用法是汉语学习过程中的重难点之一。本文将现代汉语常用的疑问代词“哪”作为分析对象,留学生使用疑问代词“哪”非疑问中的反问用法的偏误为本文的重点研究部分。结合留学生使用“哪+X”反问句的偏误语料,本文具体整理分析“哪+X”反问句的典型偏误,为相关教材及课堂教学提出建议。文章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在疑问代词“哪”的非疑问用法研究基础上,结合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现代汉语语料库中有关“哪”的有效语料,将“哪”的疑问用法和非疑问用法进行频率分布统计及简单描写。由于“哪”相关反问句的频率分布较高,确定其为本文的重点研究对象。第二部分,具体描述了“哪”相关反问句的话语功能及句法表现形式,本文以“哪+X”为主要研究对象。“哪+X”反问句自身的否定意义较强,具有自足性,借助于上下文语境提供的相关背景信息,“哪+X”反问句的否定义更为强化。“哪+X”反问句通常还能够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情感,一般为“无奈、不满、感慨”等。“哪+X”反问句的句法表现形式主要为“哪+NP”,“哪+AP”,“哪+VP”。这三种句法表现形式中的疑问代词“哪”大多失去了原有的“空间性”,一般用以否定其后的谓语部分。第三部分,通过整理分类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哪+X”反问句,从有效语料中发现归纳典型偏误,如“哪+有”。结合自身教学经历,补充“哪有······的”偏误语料并分析描述其偏误原因。同时,结合第二部分常见句法表现形式“哪+AP”,发现留学生偏误语料中鲜有该句法表现形式,也引发了“哪”类反问句的教学思考。第四部分,结合教学大纲,考察《汉语口语速成》及《会通汉语》系列教材中反问句的编排分布情况,作出简要分析。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及留学生主要偏误,尝试提出几点教学建议。根据有无明显标记以及对语境提示的依赖程度,将“哪+X”反问句分为独立型反问句和语境依赖型反问句,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教学建议。第五部分,对全文研究分析进行总结,并反思研究不足及尚待解决的问题。
其他文献
“寻根”小说的名称最早来自于80年代中期的“寻根文学”,指的是在这一文学思潮之下产生的“寻根”小说创作。这一时期的“寻根”创作又称之为80年代“寻根小说”。随着80年代
"说好的X呢"格式是网络用语中一种常见的表达方式。目前,学界对这一格式研究较少,为本文留下了探索的空间。本文在学者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语料的归纳分析,将语言的形式与意
批评话语分析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最早由批评语言学发展而来,是现代语言学一个比较年轻的分支。其主要目的和任务在于,从语言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角度考察话语中隐含的服
通过三年人参施氮磷钾化肥试验分析,阐述施肥对人参各器官各生育期钙、镇吸收和积累的影响。与不施肥处理相比,施肥处理六年生参根中钙、镁正向净积累提前了一个生育期,但人参各
教学设计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前奏,例句作为教学设计中解释语言点的手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句设置的好与坏,对留学生学习语言点也有一定的影响,因而应引起重视。对外汉语新
基于多项式除法提出一种单字节高速并行CRC算法,利用此单字节CRC校验码和任意多字节CRC校验码之间的逻辑关系,用单字节高速并行CRC算法可以实现任意字节长度数据的CRC校验码
谭盾是我国著名的钢琴家、作曲家,他一生创作出了无数的钢琴作品,尤其是其钢琴组曲《八幅水彩画的回忆》更是表现出了独特的创作技法和音乐形态特征,是现当代不可多得的音乐
为探讨黄芪多糖对环磷酰胺引起副作用的影响,我们应用溶血空斑形成(PFC)实验观察了黄芪多糖(APS)250mg,500mg,1000mg/kg口服对环磷酰胺(CY)50mg/kg皮下注射所致实验小鼠免疫低下的作用,结果表明黄芪多糖可拮抗环磷酰胺所致
目的散光型人工晶状体(Toric IOL)也可称为复合曲面人工晶状体,是将矫正散光的圆柱镜与人工晶状体的球镜相结合的一种新型屈光性人工晶状体,用于矫正白内障患者的角膜规则性
<正>近日,由青州市政协编纂的《青州历史人物志(古近代部分)》作为青州政协文史资料第三十一辑出版发行。该书分为先秦、秦汉、三国·魏、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代、金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