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栒子属(Cotoneaster)植物具有重要的观赏经济价值,在世界园林中广泛应用。由于该属植物广泛存在无融合生殖、种间杂交和种内形态变异,给其分类工作带来了困难。目前,栒子属一些种类的分类地位、种间关系等问题仍未得到解决。中国是世界栒子属植物的分布中心,云南、四川、西藏、甘肃等省份的种类较多。本研究主要以甘肃省分布的栒子属植物为研究对象,采用形态学、解剖学、统计学和分子生物学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对栒子属的几个分类学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主要结果如下:利用12个随机引物对20种栒子的86个个体进行RAPD扩增,属级水平的多态位点百分率(PPB)、Nei′s基因多样性(h)、Shannon多态性信息指数(I)分别为75.18%、0.2181、0.3330,表明栒子属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但种的多态性位点百分率(PPB)仅为11.56%,说明栒子属植物的种内遗传多样性并不丰富。20种栒子在UPGMA聚类图上被分为两大类,与传统分类把它们划分为疏花组(Sect.Cotoneaster)和单花组(Sect.Uniflos Yu)相吻合,但在疏花组下系的划分上存在争议,认为多花系(Ser.Multiflori Pojark)是一个较为特化的类群,而尖叶系(Ser.Acuminati Yu)和全缘系(Ser.Integerrimi Pojark)的分化不明显。毛叶水栒子(C.submultiflorus)与水栒子(C.multiflorus)、钝叶栒子(C.hebephyllus)和准噶尔栒子(C.soongoricus)的亲缘关系都很近。川康栒子(C.ambiguus)、灰栒子(C.acutifolius)、麻核栒子(C.fovelatus)之间的遗传距离较小,把三者作为同一种下的变种可能更为合理。匍匐栒子(C.adpressus)与平枝栒子(C.horizontalis)具有显著的遗传分化和形态差异,支持把前者作为独立的种。此外,还发现了2个新种,即莲花山栒子(C.lianhuashanensis)和康乐栒子(C.kanglensis)。对15种栒子属植物叶表皮特征的研究表明:叶表皮微形态特征可以为栒子属植物的种类划分提供解剖学证据。该属植物下表皮细胞形状多不规则,垂周壁浅波状或波状;气孔下生,都有无规则型气孔。疏花组植物的上表皮细胞通常为多边形,垂周壁平直-弓形,角质膜多具有条纹或条状隆起;单花组植物的上表皮细胞则多为不规则形,垂周壁波状或浅波状,角质膜多具有无规则隆起。根据叶表皮特征,把所研究的15种栒子划分为W型(乳突型)、S型(条纹型)和I型(不规则型)。对毛叶水栒子起源问题的初步研究发现,毛叶水栒子大部分形态性状的平均值介于水栒子和黑果栒子(C.melanocarpus)之间,且部分具有居间性的性状还具有极显著的种间差异甚至进入SDA判别函数,其在SDA散点图上的位置也处在水栒子和毛叶水栒子之间。但是,毛叶水栒子的性状更接近于水栒子,两者与黑果栒子的差异较大。另外,毛叶水栒子与黑果栒子的遗传距离较远,在RAPD聚类图上与水栒子较早聚为一支。形态学和RAPD结果不支持毛叶水栒子起源于水栒子与黑果栒子种间杂交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