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从肾论治的中医理论,并从实验和临床两方面观察健脑通络口服液(即六味地黄汤合补阳还五汤)对急性脑梗死的影响,及两方的协同效应。方法:1.运用中医脑病学说结合古代文献阐释肾与脑的关系、肾与缺血性中风的关系、中风的病因病机,为治疗缺血性中风提供思路。2.实验研究:本研究以老龄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持续脑缺血模型为研究对象,从术后24h、72h、7d的神经功能缺损状态、脑梗死体积、HE染色、免疫组化、原位杂交等方面,采用2×2的析因设计,以探讨六味地黄汤、补阳还五汤降低神经功能缺损、减轻脑梗死体积、调节缺血脑组织内GDNF、TGF-β1、TNF-α的表达,以及二方是否存在协同效应。3.临床疗效观察:采用随机单盲阳性药物对照的方法,6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健脑通络口服液)32例和对照组(消栓口服液)32例,疗程为15天。实验前后评定中医证候积分、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以观察健脑通络口服液(补肾益气活血法)改善中医症状、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及提高临床疗效的作用。结果:1.缺血性中风的病位在脑之脉络,病机以肾之精气不足为本,瘀、痰、热、毒等为标。2.实验研究结果显示:①模型组在脑梗死体积及神经功能评分等方面均较假手术组明显增加,经统计学处理,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且HE染色、TTC染色均提示有脑梗死形成。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假手术组中仅发现少量的GDNF、TNF-α免疫阳性细胞表达;模型组在神经元和胶质细胞中有较多的GDNF、TNF-α免疫阳性细胞表达,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后24h、72h均有明显增加(P<0.01,P<0.01),但在缺血后7d时没有明显差异(P>0.05)。③原位杂交法显示,TGF-β 1在假手术组脑组织神经细胞中呈弱阳性表达;模型组有较多的TGF-β1阳性细胞表达,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后24h、72h、7d均有明显增加(P<0.01,P<0.01,P<0.05)。④缺血后24h、72h、7d的神经功能评分,各法与不使用该法进行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P<0.01,P<0.01);2×2的方差分析表明A、B两法存在交互作用,其改善神经功能作用为A+B>B>A>模型组。⑤缺血后24h、72h、7d的脑梗死体积,各法与不使用该法进行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P<0.01);2×2的方差分析表明A、B两法存在交互作用,其减少脑梗死体积的作用是模型组A>B>A+B。3.临床研究结果显示:①治疗组与对照组均能明显减少中医证候积分,且证候积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其差异尤其体现在改善半身不遂、言语謇涩、腰酸等症状方面。两组总有效与无效,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治疗前后比较,神经功能缺损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P<0.01),两组差值比较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③两组治疗前后比较,日常生活能力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P<0.01),两组差值比较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④治疗组在改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0.05)。
结论:
1.缺血性中风病治疗以益肾补气以健脑、活血化瘀以通络,标本同治为宜,其急性期亦不避补肾益精。
2.该老龄大鼠经阻塞大脑中动脉造成的持续脑缺血,形成的脑梗死模型是成功的。
3.六味地黄汤和补阳还五汤均能改善急性持续脑缺血大鼠的脑梗死体积、降低神经功能评分,调节缺血脑组织中GDNF、TGF-β 1、TNF-α表达,保护神经元,促进缺血脑组织的修复,二者之间存在协同效应;其中单用补阳还五汤优于单用六味地黄汤。
4.健脑通络口服液能改善中医证候及疗效,其作用优于对照组消栓口服液,尤其体现在显效率和改善半身不遂、言语謇涩、腰酸等症状方面。两组总疗效相当,无明显差异。
5.健脑通络口服液能改善中医症状、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其作用优于消栓口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