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挖掘探讨中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用药规律

来源 :湖南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heng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课题通过检索、筛选、归纳近五年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相关文献,通过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得出中药治疗NAFLD的主选药物及组方规律等,阐明NAFLD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对指导临床遣方用药具有积极作用。方法:通过搜集整理近5年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NKI)公开发表的中医药治疗NAFLD的文献,严格按照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共选出符合标准文献351篇,共纳入中药处方351首,参照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中药学》及中药大辞典对中药名称、药性、药味、归经、功效等进行标准化处理后,将中药名称进行数据转化为0、1分类变量。使用Excel2013进行频数分析,SPSS25.0进行聚类分析及因子分析,使用IBM SPSS Modeler 18.0进行Apriori算法关联规则分析,所得结果结合中医药理论及现代医学分析探讨。结果:1.一般资料分析:本研究共纳入文献351篇,共涉及中药处方351首,其中2015年72篇,2016年88篇,2017年55篇,2018年56篇,2019年80篇。2.中药频数分析:共涉及195种中药,全部中药累计使用总频次共计3678次。选取使用频次≥19次的中药为高频用药,累计频率达81.67%,共计41种,前12位依次为山楂(225次,频率6.12%)、泽泻(215次,频率5.85%)、丹参(202次,频率5.49%)、茯苓(188次,频率5.11%)、柴胡(180次,频率4.89%)、白术(174次,频率4.73%)、甘草(143次,频率3.89%)、决明子(136次,频率3.7%)、陈皮(119次,频率3.24%)、郁金(107次,频率2.91%)、半夏(105次,频率2.85%)、枳实(85次,频率2.31%),此12味药累计频率达51.09%。药性分析上,其中使用微寒药最多,共30种中药,总计938次,占25.5%。在药味分析上,使用苦味药最多,共101味中药,总计2022次,占31.76%。归经分析上,使用入脾经药最多,共75味中药,总计2087次,占20.35%。药物功效分析上,使用补虚药最多,共包含34种药物,共计774次,占全部药物的21.04%,其中又以补气药最多;利水渗湿药物次之,一共包含16种药物,共计660次,占全部药物的17.94%;第三位是活血化瘀药,包含18种药物,共计484次,占总药物的13.16%;第四位是清热药,包含34种药物,共计360次,占全部药物的9.79%。3.聚类分析:对41种高频药物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将中药分为6组,第一组为白术、茯苓、桂枝、陈皮、半夏、白芍、枳实、柴胡、甘草、生姜、当归、赤芍、桃仁、红花、香附、川芎;第二组为黄芪、党参;第三组为厚朴、黄连、苍术、薏苡仁;第四组为荷叶、绞股蓝、大黄、何首乌、山楂、决明子、丹参、泽泻、枸杞子、五味子、三七;第五组为郁金、鸡内金、虎杖;第6组为茵陈、栀子、黄芩、葛根、姜黄。4.因子分析:对41种高频中药进行因子分析,提取出16个公因子,累积贡献率为62.867%。F1:山楂、决明子、枸杞子、丹参、泽泻;F2:枳实、白芍、柴胡、香附、甘草;F3:白术、茯苓、桂枝;F4:红花、桃仁、川芎;F5:陈皮、半夏;F6:姜黄、葛根、当归、赤芍;F7:何首乌、大黄;F8:栀子、茵陈、生姜;F9:郁金、虎杖;F10:黄芩、鸡内金;F11:黄连、厚朴;F12:绞股蓝、荷叶;F13:苍术;F14:黄芪、党参;F15:三七、薏苡仁;F16:五味子。5.关联规则:对41种高频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分别进行二阶,三阶及四阶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显示支持度百分比最大的组合为山楂、丹参和泽泻,概率为41.60%。结论:通过本研究发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病机主要为痰湿内阻、气滞血瘀,郁久化热,气滞、血瘀、湿热是NAFLD的根本病理因素,根本治则是行气化瘀活血、祛湿化痰清热。临床上中医药治疗NAFLD多采用补虚药、利水渗湿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等相互组合,使利湿不伤阴、活血不耗血,共奏痰化瘀散浊泄之效。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电针心包经穴对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脑梗死体积及梗死脑组织中NR1/NR2A/NR2B表达的影响,以探讨电针促进神经修复的作用机制,为临床上应用电针心包经穴治疗脑梗死(ischemic stroke,IS)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将180只SD大鼠完全随机分为正常组60只,需要造模的120只。
目的:观察化痰祛瘀方治疗高脂血症痰瘀互阻型患者的临床疗效,运用统计学软件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其安全性,为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提供临床指导。方法:从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门诊及住院部中选择60例中医辨证为痰瘀互阻型的高脂血症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单用阿托伐他汀钙治疗,治疗组在他汀药物基础上加用化痰祛瘀方汤剂;治疗时间均为4周。观察治疗前后血脂(TC、T
目的:观察加味阳和汤配方颗粒治疗Modic Ⅰ型椎间盘源性腰痛(气血亏虚,寒湿痹阻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符合入组标准的椎间盘源性腰痛住院患者60例,随机分入观察组与对照组,各组均为30例,观察组给予加味阳和汤配方颗粒内服,对照组独活寄生丸内服,两组疗程均为2月。治疗前记录两组VAS评分、M-JOA评分、Modic Ⅰ型面积改变率,疗程
目的:对愈风化痰祛瘀方治疗急性脑梗死(痰瘀互阻证)的临床疗效、安全性进行临床观察研究,并观察本方对血脂代谢的影响。方法:从2020年5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在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常德医院(常德市第一中医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患者中,将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6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1例,对照组予以脑梗死急性期常规西医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愈风化痰祛瘀汤,对两组治疗前、治疗
目的:观察乙癸通络丸联用西药治疗Ⅲ期2型糖尿病肾病肝肾亏虚夹瘀证病患的疗效以及安全性,为延缓病患糖尿病肾病的进一步发展和终点事件的到来提供新方法。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病患以Doll’s表法随机分配成各30例的治疗组和对照组来进行随机对照试验。在为期12周的试验中,对照组使用西医常规药物进行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的基础上使用乙癸通络丸配合淡盐水口服。记录治疗前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
目的:通过观察菊藻丸联合手术治疗早期宫颈癌湿热蕴结证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验证菊藻丸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探究中医药治疗宫颈癌的新途径。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收集到的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早期宫颈癌湿热蕴结证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行手术方案,治疗组在手术方案基础上加予菊藻丸口服3个月。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后第7天、术后第3个月及术后第6个月血清VEGF及SCC-Ag值变化、中医证
目的:运用德尔菲法对慢性心力衰竭伴利尿剂抵抗中西医诊疗方案中的各个关键问题进行专家问卷调查,形成行业认可的诊疗方案,为后期制定符合科学规范的《慢性心力衰竭伴利尿剂抵抗中西医诊疗专家共识》提供参考与依据。方法:本研究通过对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中关于慢性心力衰竭伴利尿剂抵抗相关文献的研究与整理。在此基础上,针对慢性心力衰竭伴利尿剂抵抗中西医诊疗方案,设置评估小组、专家咨询小组,设计专家咨询问卷,运用
目的:通过RCT试验分析,用针刺董氏奇穴与常规选穴对泪道功能不全患者进行干预,对比两种治疗方式的效果,探索安全、有效、依从性高的治疗泪道功能不全的中医药疗法。方法:本次研究纳入病例60例(120眼),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干预方法为董氏奇穴)和对照组(干预方法为常规选穴)。治疗组选择木穴、止涎穴。对照组根据辩证分型选穴。纳入病例每次留针20min,每周3次,连续治疗4周。治疗前对
目的: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全身多关节滑膜炎症、血管翳形成以及骨破坏为病理特征,其发病涉及多种细胞因子的参与。根据RA临床特征,将其归属于中医的“痹证”范畴,临床常将其分为风寒湿痹证、风湿热痹证、寒热错杂证、痰瘀痹阻证、肝肾亏虚证、血虚寒凝证等六证。有研究表明RA不同辨证分型与炎症细胞因子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为进一步系统探讨RA辨证分型与相关细胞因子的关联性,本研究采用B
目的:本研究通过探究小陷胸汤对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中Akt/m TOR通路的作用,明确小陷胸汤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及机制。方法:66只ApoE-/-雄性小鼠,随机选取15只作为空白对照组,普通饲料喂养,剩余51只作为造模组,高脂饲料饲养8周。8周后,分别在两组小鼠中随机各抽取3只,通过观察小鼠血脂变化,主动脉根部油红O染色,判断是否建立AS小鼠模型。模型建立后将造模组随机分为模型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