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颌面部位于人体的显露部位,也是人体美的重要表现部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颌面部手术皮肤切口的愈合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也是口腔颌面外科和整形外科领域近期研究的热点。手术刀的种类多种多样,其中包括钢刀、高频电刀、射频刀等。钢刀作为传统手术刀被广泛应用于外科手术皮肤切口中;高频电刀可用于直接切割皮肤切口,但主要应用于切割和分离皮下软组织等;射频刀可用于皮肤的直接切开和深部软组织的切割。目前有关三种手术刀对皮肤切口愈合影响的研究较少。本实验使用钢刀、高频电刀和射频刀行大鼠皮肤手术切口,采用HE染色和苦味酸天狼猩红特殊染色,观察使用钢刀、高频电刀、射频刀行皮肤切口对大鼠皮肤愈合的影响,为临床上正确选择不同手术刀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实验动物及分组选用4月龄雌性Wistar大鼠12只,体重250~300g。实验采用自身对照设计,每只动物背部6个切口,共72个切口。按不同手术刀切口分为钢刀组、高频电刀组、射频刀组,每组24个标本。2手术过程在全麻下每只大鼠分别用钢刀、高频电刀、射频刀在大鼠背部皮肤切割2次,即每只大鼠背部皮肤共有6个切口,切口长约1.5cm且平行于脊柱,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深达肌层,切开后用3-0丝线缝合。3标本收集及处理分别于术后1、2、3、4周时间点处死3只大鼠,分别收取标本,每个切口切取面积2.0×1.5cm2的全层皮肤标本,10%甲醛溶液固定。所有标本经过甲醛固定、乙醇逐级脱水、二甲苯透明、浸蜡、包埋后,切成4μm组织切片分别进行HE染色和苦味酸天狼猩红特殊染色。4观察指标大体观察:①术中出血及炭化情况,②术后愈合线情况及其周围皮肤质地。HE染色后观察表皮层的愈合时间,角化层的厚度,真皮层胶原纤维的排列特点。苦味酸天狼猩红特殊染色法后检测I、Ⅲ型胶原纤维含量、分布特点及其它们比值的变化。5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 2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的方法,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术中出血及炭化情况钢刀组切割后创口有少量出血;高频电刀组切割后未见出血,但切缘有少量炭化;射频刀组切割后未见出血及炭化。2术后切口大体观察术后1周、2周:钢刀组愈合线较明显,创口周围皮肤质地稍韧;高频电刀组可见到明显的愈合线,创口周围皮肤质地较韧,创口稍隆起;射频刀组愈合线颜色与周围组织相近,创口周围皮肤质地较软。术后3周、4周:钢刀组愈合线隐约可见,创口周围皮肤质地稍韧;高频电刀组可见明显愈合线,创口周围皮肤质地较韧;射频刀组无明显愈合线,创口周围皮肤接近正常组织。3皮肤切口愈合的组织学变化术后1周:3组标本表皮层均愈合。钢刀组真皮层完全愈合,角化层较薄;高频电刀组的真皮层未完全愈合且角化层最厚;射频刀组真皮层完全愈合且角化层最薄。术后2周:钢刀组胶原纤维排列成束且相对较疏松;高频电刀组真皮层可见成纤维细胞大量新生,胶原纤维束粗大且排列较致密;射频刀组胶原束较小且排列相对疏松。术后3周:钢刀组胶原排列较高频电刀组排列相对较规律且疏松;高频电刀组胶原排列较为紊乱,粗大且致密;射频刀组胶原排列规律且疏松。术后4周:钢刀组和高频电刀组胶原排列和术后3周相似,但射频刀组表皮层变薄、平坦,胶原束较小且排列相对疏松,大部分创口处胶原排列规律且疏松接近正常组织。4皮肤切口愈合的胶原纤维的定量分析胶原纤维的总量:3组标本随着愈合时间的延长,各组胶原纤维的总量均持续增加。术后1周、2周,3组胶原纤维的总量比较结果:射频刀组>钢刀组>高频电刀组,经统计学分析P<0.05,各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术后3周、4周,3组胶原纤维的总量比较结果:高频电刀组>钢刀组>射频组,经统计学分析P<0.05,各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Ⅰ型胶原纤维含量:3组标本随着愈合时间的延长,各组Ⅰ型胶原纤维含量均持续增加。3组标本在4个时间Ⅰ型胶原纤维含量的比较结果是一致的:射频刀组<钢刀组<高频电刀组,每个时间点的含量经统计学分析P<0.05,各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Ⅲ型胶原纤维含量:3组标本随着愈合时间的延长,各组Ⅲ型胶原纤维含量均持续减少,但钢刀组和电刀组第2周Ⅲ型胶原纤维含量增加。3组标本在4个时间Ⅲ型胶原纤维含量的比较结果是一致的:射频刀组>钢刀组>高频电刀组,每个时间点的含量经统计学分析P<0.05,各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Ⅰ/Ⅲ型胶原纤维含量比值:3组标本随着愈合时间的延长,各组Ⅰ/Ⅲ型胶原纤维含量均持续增加,但高频电刀组第2周Ⅰ/Ⅲ型胶原纤维含量减少。3组标本在4个时间Ⅰ/Ⅲ型胶原纤维含量的比较结果是一致的:射频刀组<钢刀组<高频电刀组,每个时间点的含量经统计学分析P<0.05,各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1使用钢刀、高频电刀、射频刀做皮肤切口对切口的愈合质量有影响。2三种手术刀相比,高频电刀对皮肤伤口影响大,高频电刀不适宜直接切割皮肤。3在皮肤创口愈合过程中,射频刀比钢刀术后瘢痕形成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