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本论文作者翻译的《恐怖主义概论》(TERRORISM: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一书的第一章与第二章为翻译实践案例,研究在非文学翻译中语境分析对翻译得体性的影响。由于源语语篇涉及大量社会、政治、历史与文化因素,语境分析对该语篇翻译十分关键。基于这一考量,译者在改译中通过语境分析对初译稿的语义偏差进行了修正。评注的第一部分对语境分析与翻译得体性进行了探讨。笔者整理并概括了前人对语境理论的研究,结合翻译案例文本的特点,给出了本文所选用的语境理论模型:将语境分为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两大类,其中非语言语境又细分为社会文化语境与文体风格语境。同时,笔者根据前人对翻译标准的探讨,结合语用学中“得体性”的相关定义,明确本文讨论的“翻译得体性”的含义,即再现源语语境中的表达效果,让译语读者最大限度地共享源语读者的阅读感受。评注的第二部分结合《恐怖主义概论》前两章的翻译,从本文选用的语境理论模型出发,通过对比语境分析前后的译文,阐释了在翻译活动中,为了达到得体性效果,准确分析语境对源语理解以及译语表达的影响。评注的第三部分是结论,指出翻译作为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必然受到语境的制约。在翻译活动中,源语语境影响对源语文本的理解,译语语境制约译语表达的选用。因此,译者应当准确分析翻译文本中的语境类型,结合语境特点,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使译本在译语环境中表现出得体性,增强文化沟通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