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通过检测不同分组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患者的血清高尔基体蛋白73(golgi protein 73,GP73)水平,比较对照组与NAFLD及其不同分组患者的血清GP73水平,并对血清GP73与Fibroscan测定的肝脏硬度值(LSM)、受控衰减参数(CAP)以及NAFLD相关的部分血液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初步探讨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检测不同分组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患者的血清高尔基体蛋白73(golgi protein 73,GP73)水平,比较对照组与NAFLD及其不同分组患者的血清GP73水平,并对血清GP73与Fibroscan测定的肝脏硬度值(LSM)、受控衰减参数(CAP)以及NAFLD相关的部分血液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初步探讨血清GP73在NAFLD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收集于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96例NAFLD患者,其中男69例,女27例;肝酶正常组58例,肝酶异常组38例;并选择21例同期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收集入组者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血压等基本信息以及血常规、肝功能、血脂、血糖、AFP等检测结果。2、采用酶联免疫试验(ELISA法)对入组者进行血清GP73水平测定;其中有10例NAFLD患者行Fibroscan测定LSM和CAP。3、应用SPSS 23.0统计软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比较各组间GP73水平,并分析NAFLD患者血清GP73水平与年龄、BMI、血常规、肝功能、血脂、血糖、AFP等的关系,采用ROC曲线检测GP73对NAFLD的诊断意义。结果:1、对照组、NAFLD组血清GP73浓度的中位数值分别为34.68ng/m L、45.46ng/m L,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将NAFLD组分成肝酶正常组和肝酶异常组,肝酶正常组、肝酶异常组两组血清GP73含量的中位数值分别为43.35ng/m L、60.28ng/m L,对照组、肝酶正常组、肝酶异常组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两两比较:对照组与肝酶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肝酶异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酶正常组与肝酶异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血清GP73与Fibroscan检测的CAP值无明显相关;与LSM值呈较强程度正相关关系。5、血清GP73与GGT、AST、WBC呈弱正相关;与TB、IB呈弱负相关;与年龄、BMI、DB、ALB、ALT、TC、TG、FPG、AFP、RBC、HB、PLT、N%呈极弱或无相关关系。6、血清GP73诊断NAFLD的敏感度为71.9%,特异度71.4%,ROC曲线下面积为0.748。结论:1.NAFLD患者血清GP73水平较健康体检者升高,且随着炎症程度增加其表达水平呈现逐渐上升趋势,血清GP73对NAFLD患者可能有一定的辅助诊断能力,其可能成为除ALT外用于评价肝脏炎症严重程度的替代血清学指标。2.NAFLD患者的血清GP73水平与肝硬度相关,其可能与肝纤维化和(或)肝硬化严重程度有关,对NAFLD患者肝纤维化或肝硬化的诊断可能起提示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CRISPR/Cas9技术构建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Uridine diphosphate-glucuronosyl transferase 1A1,UGT1A1)基因Q239X(c.715C→T)突变型人肝细胞模型,探讨UGT1A1基因Q239X突变对其表达的影响和苯巴比妥对UGT1A1基因野生型、Q239X杂合突变型和纯合突变型在人肝细胞体外模型内表达的影响。方法1.构建U
目的:实验检测早孕期发生MA(missed abortion,稽留流产)患者及非医学原因选择无痛人流术的妇女绒毛组织中NLRP3(nod-like receptor protein 3,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家族蛋白3)、Caspase-1(cycsteinyl aspartate-specific protease-1,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1)及IL-1β(interleukin-
目的:通过建立坐骨神经阻滞的新西兰兔实验模型,观察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行坐骨神经阻滞对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潜伏期和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探讨右美托咪定作为局麻药物的佐剂增强外周神经阻滞效果的可能机制。方法:新西兰兔20只,随机分成4组,每组5只,分别为罗哌卡因组(R组)、右美托咪定组(D组)、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组(RD组)及生理盐水对照组(N组)。全麻下暴露兔左侧坐骨神经并完成坐骨神经阻滞动物模
第一部分急性脑梗死患者rt-PA静脉溶栓前后外周血miR-124-3p表达的动态变化目的:mi R-124-3p是脑组织中最丰富的、特异性表达的mi RNA,参与急性脑梗死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过程。脑梗死患者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外周血mi RNA表达谱发生了改变。然而,外周血mi R
背景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仍是一个全球范围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在西医基础上联合中医治疗已成为慢性乙肝治疗的重要手段,因此,在传统中草药提取物中寻找新的、低毒有效的抗HBV的药物成为研究新型的抗乙肝药物的重要补充途径。既往研究表明荭草苷、苦豆碱、牡荆素、柚皮素、鱼藤素、白术内酯Ⅰ均具有一定的抗病毒活性,然而,该六种药物对于乙肝病毒的影响尚未见报道,有待进一步
目的:1.采用多中心、横断面的研究方法,通过调查腹膜透析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治疗特征、慢性肾脏病矿物质和骨异常(Chronic Kidney Disease-Mineral and Bone Disorder,CKD-MBD)知识、行为、依从性、态度得分和自我管理得分,分析腹膜透析患者CKD-MBD指标中的血清磷、校正钙、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ntact Parathyroid Hormone,i
目的:了解甲亢合并糖代谢异常患者胰岛功能情况,尤其是胰岛素1相分泌功能,进一步验证胰岛素1相分泌功能在甲亢合并糖代谢异常与T2DM中的差异;并对甲亢合并糖代谢异常患者进行追踪随访,探讨胰岛素1相分泌功能与甲状腺功能控制后血糖恢复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9年10月期间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或住院治疗的甲亢患者137例为研究对象,同时收集NGT、IGR、T2DM患者115例为对
背景:炎症性肠病的确切病因尚未阐明。近年来,炎症性肠病患者肠道菌群的研究受到高度关注。但炎症性肠病患者肠道菌群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且以往对炎症性肠病的菌群组成研究较多,对菌群的功能研究较少。目的:本研究通过分析炎症性肠病患者粪便微生物群的组成,并进行菌群功能预测分析,探索肠道菌群影响炎症性肠病的机制。方法:从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招募符合标准的炎症性肠病患者及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人群,并采集
第一部分PPARγ甲基化与慢性肾脏病患儿肾间质纤维化的关系目的:从表观遗传学范畴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etivated receptor gamma,PPARγ)甲基化与慢性肾脏病患儿肾间质纤维化(renal interstitial fibrosis,RIF)发生发展中的关系,为慢性肾脏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选取健康儿童51例(正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s-lymphocytes ratio,NLR)、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monocyte-lymphocytes ratio,ML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判断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内镜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