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新王国时代共治现象研究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sww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共治即共同统治,即两人或多人同时在同一政权占有君主的名分。古代埃及国王开始进行统治的标志是登基、启用新的王衔并以自己的名义纪年。本文选择新王国时代的共治为研究对象,通过考察共治的具体案例探讨共治的方式。由于共治的出发点是为了确保家族统治,而且相关案例在新王国时代3个王朝的分布并不均衡,本文未简单按照王朝划分章节,而是结合王室血脉的传承情况将这个时代分为4段。第一章探讨第十八王朝前期6名国王的共治问题。所涉及的时段上起雅赫摩斯一世登基,下至哈特舍普苏特去世,跨度90余年(约公元前1550年—前1458年)。在这一时期,埃及的国力虽处于上升期,但有数名国王死于青壮年,王室的血脉延续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一方面,王朝的创立者雅赫摩斯一世无疑与其子施行过共治,而其目的则应该为了确保家族统治。另一方面,由于之后多名国王接连早逝,导致图特摩斯三世在登上王位时尚处童年,从而使哈特舍普苏特得以与之进行罕见而怪异的共治,这一结果既具有偶然性又带有必然性。第二章探讨第十八王朝中期3次王位交接。所涉及的时段上起图特摩斯三世开始独治,下至阿蒙霍特普三世在位中期,跨度近百年(约公元前1458年—前1360年)。在这一时期的开始,图特摩斯三世在叙利亚地区连年征战,而后埃及便与米坦尼、巴比伦等国形成长期稳定的友好关系。王室内部亦人丁兴旺,埃及处于既无内忧,亦无外患的状态。在这一时期,应该只有图特摩斯三世选择了以共治方式交接王位,而原因则可能与其早年的经历有关。第三章探讨了第十八王朝后期的共治案例。所涉及的时段上起阿蒙霍特普三世的晚年,下至第十八王朝结束,跨度约70年(约公元前1360年—前1291年)。由埃赫那吞进行的改革和由此引发的反改革是这个时代的主旋律,而且王位易主亦非常频繁,若有充足的史料,这些案例本可大大丰富今人对共治的了解。但当时持续的政治动荡与剧烈的社会变革导致现存史料支离破碎而且意义不明,导致许多问题悬而未决,令人颇感遗憾。第四章探讨了第十九、第二十王朝的共治案例。确切讲,由于第二十王朝仅最初两名国王与共治问题有关,本章所涉及的时段上起拉美西斯一世登基,下至拉美西斯三世登基,跨度约110年(约公元前1292年—前1182年)。经历了后阿玛那时代的混乱,第十九王朝的国王可能重新拾起了共治的办法。但在拉美西斯二世在位时,王权观念可能发生了转向,因而此后共治案例变得颇为罕见。结语通过对上述案例进行汇总分析,力图揭示古埃及共治的运行机制,指出古埃及国王总是本着实用主义的精神,根据现实条件决定共治的方式,并未对共治设置诸多空洞的规范。
其他文献
人类活动干扰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等因素导致草地退化日益严重、草地功能不断降低。如何维持和提高草地生产力,实现草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是当前草地科学面临的重大问题。放牧是草地管理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导致草地退化和生产力降低的主要根源。家畜放牧通过采食、践踏以及排泄物返还改变植物、土壤等多个途径对草地生产力产生重要影响。深入理解家畜放牧对草地生产力的调控机制是实现草地可持续性管理与利用的重要理论基础。随着全
青藏高原是世界最高的高原,有世界屋脊和第三极之称,青藏高原在中新世晚期和上新世晚期之间达到了现在的高度,海拔的升高使得青藏高原拥有着独特的环境条件和丰富的物种资源。然而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导致的极端环境条件和交通不便,使得该地区真菌物种资源的调查严重不足。本课题组自2015年专注于西藏大型真菌的资源调查工作。在此过程中我们发现,西藏高山草甸带,尤其是海拔4000米以上地区的植被主要为高山灌木、高山
人类活动造成的全球持续变暖导致降水格局发生剧烈改变。其中,降水量改变将显著地影响以水分和氮素为限制因子的温带草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草地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40%以上,在陆地生态系统氮循环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氮循环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地位突出,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其过程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微生物驱动的氮素转化。降水变化对生态系统氮循环功能的影响主要受到土壤微生物的调控作用,但其内在响应与调控机制尚
过去一个世纪的气候变暖对极端气候事件的频率、强度、空间范围和持续时间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未来该现象将会在全球范围内持续增加。位于中国北部边疆的内蒙古是典型的干旱和半干旱气候过渡带,拥有森林、森林草原、荒漠草原、典型草原和沙漠等多种植被类型,但其生态系统极为脆弱。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内蒙古的极端气候事件不断增加,对该区域的植被动态产生了较大影响。因此,科学分析不同时空尺度极端气候事件对植被物候的影响以及预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气候的迅速变化导致各领域中系统的不确定性,比如,生态、金融、信号处理、流行病学、电信等。这些系统的结构可能经历突变。为了控制这种不确定性,包括了连续动力学行为和离散事件的具有马尔科夫切换的随机微分方程又称切换扩散系统被广泛的应用,其稳定化是自动化控制领域中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为了节省时间和成本,基于离散时间观测的反馈控制被用来稳定切换扩散系统。很多物理系统中总是观测到控制响应的滞后
Casimir效应是相距微纳米的两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种源于物体边界附近的电磁场零点能涨落的宏观量子现象。该效应可细分为静态Casimir效应、动态Casimir效应和Casimir-Polder力。动态Casimir效应是真空中量子场边界条件发生变化导致系统中虚量子涨落转化为实光子对的现象。由于该光子对在实验中表现出了量子失协、量子纠缠、量子导引等量子特性,因此动态Casimir效应被认为是
网络科学近些年来一直是一个非常活跃的研究方向,它在众多学科,例如生物学、信息学、社会学和计算机科学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现实世界中很多不同领域的复杂系统都能够用网络的形式来统一表示,以此网络科学的不断进步极大的促进了人们对于复杂系统的理解。实际网络经常呈现出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社区结构或是类结构,即节点的分类组织,它使得在同一类的节点内部有较多的边,在不同类的节点之间的有较少的边。类似于人体中的组
反问题源于数学物理问题,也称之为数学物理中的反问题,是近几十年来一个非常活跃的研究分支,它在地球物理学,材料科学,金融学,工业控制,生命科学,模式识别,地质与环境科学,信号图像处理,信息与控制等许多领域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它已成为国内外许多数学与科技工作者的研究热点.因为大多反问题是不适定问题,无法求其解析解,因此,数值解法对反问题的研究起关键性的作用.随着计算方法的发展,反问题的数值解法也越来
外源有机碳输入是影响农田土壤有机碳动态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提升土壤有机质水平的同时,能够为土壤生物提供大量碳源。秸秆还田作为当今世界普遍重视的一项培肥地力的增产措施,其施用的数量和质量也能直接和间接对土壤微食物网分解通道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农田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可持续性。为探讨秸秆还田量及频率对土壤微食物网分解通道的调节机制,依托吉林省梨树县免耕定位平台,综合利用回归分析、冗余分析、网络分析及结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①由此,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新时代的文化工作者要继承“文以载道,文以化人”的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承担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职责”。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视野反思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优秀传统文化作用的肯定和对当代文化工作者的要求,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