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耕条件下黑土微食物网对外源秸秆碳输入的响应机制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reef6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外源有机碳输入是影响农田土壤有机碳动态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提升土壤有机质水平的同时,能够为土壤生物提供大量碳源。秸秆还田作为当今世界普遍重视的一项培肥地力的增产措施,其施用的数量和质量也能直接和间接对土壤微食物网分解通道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农田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可持续性。为探讨秸秆还田量及频率对土壤微食物网分解通道的调节机制,依托吉林省梨树县免耕定位平台,综合利用回归分析、冗余分析、网络分析及结构方程模型等统计分析方法,重点开展了不同秸秆还田量及还田频率对土壤微食物网结构及其生态功能的影响研究,通过同位素示踪技术探究外源秸秆碳在土壤微食物网不同营养级间的流动途径和分馏效应。主要结论如下:(1)与秸秆不还田的对照相比,秸秆还田处理能够显著改变土壤微食物网的群落结构,但不同秸秆还田量(33%、67%和100%)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和线虫群落没有产生显著影响。此外,不同秸秆还田处理土壤线虫富集指数和结构指数呈现出递增或递减的趋势,但差异不显著。增加秸秆还田量能够提高食物网的结构指数,有利于土壤微食物网的稳定性,促进土壤有机碳的固持,但也相应地提高了食物网的富集指数,加速了土壤有机碳的分解。(2)提高秸秆还田频率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生长,尤其是更能满足细菌群落的生长,并通过微食物网间的营养级联效应,促进食细菌线虫的生长。但由于食物网中的资源相对富集,有利于r策略者的生长繁殖,反而不利于土壤有机碳的固持。低频秸秆还田方式减弱了对食物网的干扰,食物网的资源富集程度显著下降,更利于K策略者的生存,提高了线虫结构代谢足迹,使土壤微食物网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3)秸秆还田量在一个还田周期相同时,秸秆还田频率能够对土壤微食物网群落结构产生显著影响。高频秸秆还田方式显著增强土壤微食物网中细菌与食细菌线虫的相互联系,细菌分解通道在有机质分解中占优势;而低频秸秆还田方式在增加了细菌磷脂脂肪酸(PLFAs)含量的同时,也增强了土壤微食物网中真菌与食真菌线虫的互作关系,真菌分解通道占优势。(4)在土壤微食物网可承受的限度内,秸秆还田后不会影响土壤有机碳的总量,但通过微生物的激发效应和食物网的续埋效应形成“以旧换新”的能力,一部分的秸秆碳会代替土壤原有的有机碳固定下来;并且这种“换新”能力与秸秆输入量密切相关,秸秆还田量越高,新生成的有机碳中来源于秸秆的组分越多,而这种“替换”的机制受土壤微食物网控制,且主要的分解途径/分解者由秸秆质量和分解时间决定(细菌/真菌/捕食),通过这一过程形成的土壤有机碳相比于原有的有机碳更稳定。综上所述,秸秆还田频率调节了土壤微生物与线虫群落之间的双向耦合关系并驱动了微食物网主要功能群之间碳的流动,而秸秆还田产生的上行效应对于土壤微食物网的结构具有决定性作用。该研究为探明免耕农田土壤生态过程的生物调控机制、提升农田地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提供科学依据。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研究大气海洋中具有旋转效应与分层效应的Boussinesq方程组的三尺度奇异极限问题,具体如下:第一章介绍Boussinesq方程组与相关的旋转流体方程组的研究背景与研究现状,并简要介绍拟线性对称双曲方程组奇异极限问题的数学理论.第二章考虑周期区域上无粘性Boussinesq方程强解的旋转占优极限(Rossby数是Froude数的高阶无穷小)与分层占优极限(Froude数是Rossby数的
VEGF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家族的一员,通过其受体VEGFR1和VEGFR2调控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调节血管的发育,维护内皮细胞的存活。肺是血管最丰富的器官之一。VEGF是重要的肺发育和功能的重要生长因子,在肺发育和肺功能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用于研究肺发育的动物模型还非常有限,研究VEGF表达量与肺发育之间的关系还非常困难.h SPC启动子被广泛应用于肺上皮特异的转基因表达,研究中,我们
人类活动干扰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等因素导致草地退化日益严重、草地功能不断降低。如何维持和提高草地生产力,实现草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是当前草地科学面临的重大问题。放牧是草地管理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导致草地退化和生产力降低的主要根源。家畜放牧通过采食、践踏以及排泄物返还改变植物、土壤等多个途径对草地生产力产生重要影响。深入理解家畜放牧对草地生产力的调控机制是实现草地可持续性管理与利用的重要理论基础。随着全
青藏高原是世界最高的高原,有世界屋脊和第三极之称,青藏高原在中新世晚期和上新世晚期之间达到了现在的高度,海拔的升高使得青藏高原拥有着独特的环境条件和丰富的物种资源。然而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导致的极端环境条件和交通不便,使得该地区真菌物种资源的调查严重不足。本课题组自2015年专注于西藏大型真菌的资源调查工作。在此过程中我们发现,西藏高山草甸带,尤其是海拔4000米以上地区的植被主要为高山灌木、高山
人类活动造成的全球持续变暖导致降水格局发生剧烈改变。其中,降水量改变将显著地影响以水分和氮素为限制因子的温带草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草地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40%以上,在陆地生态系统氮循环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氮循环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地位突出,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其过程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微生物驱动的氮素转化。降水变化对生态系统氮循环功能的影响主要受到土壤微生物的调控作用,但其内在响应与调控机制尚
过去一个世纪的气候变暖对极端气候事件的频率、强度、空间范围和持续时间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未来该现象将会在全球范围内持续增加。位于中国北部边疆的内蒙古是典型的干旱和半干旱气候过渡带,拥有森林、森林草原、荒漠草原、典型草原和沙漠等多种植被类型,但其生态系统极为脆弱。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内蒙古的极端气候事件不断增加,对该区域的植被动态产生了较大影响。因此,科学分析不同时空尺度极端气候事件对植被物候的影响以及预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气候的迅速变化导致各领域中系统的不确定性,比如,生态、金融、信号处理、流行病学、电信等。这些系统的结构可能经历突变。为了控制这种不确定性,包括了连续动力学行为和离散事件的具有马尔科夫切换的随机微分方程又称切换扩散系统被广泛的应用,其稳定化是自动化控制领域中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为了节省时间和成本,基于离散时间观测的反馈控制被用来稳定切换扩散系统。很多物理系统中总是观测到控制响应的滞后
Casimir效应是相距微纳米的两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种源于物体边界附近的电磁场零点能涨落的宏观量子现象。该效应可细分为静态Casimir效应、动态Casimir效应和Casimir-Polder力。动态Casimir效应是真空中量子场边界条件发生变化导致系统中虚量子涨落转化为实光子对的现象。由于该光子对在实验中表现出了量子失协、量子纠缠、量子导引等量子特性,因此动态Casimir效应被认为是
网络科学近些年来一直是一个非常活跃的研究方向,它在众多学科,例如生物学、信息学、社会学和计算机科学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现实世界中很多不同领域的复杂系统都能够用网络的形式来统一表示,以此网络科学的不断进步极大的促进了人们对于复杂系统的理解。实际网络经常呈现出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社区结构或是类结构,即节点的分类组织,它使得在同一类的节点内部有较多的边,在不同类的节点之间的有较少的边。类似于人体中的组
反问题源于数学物理问题,也称之为数学物理中的反问题,是近几十年来一个非常活跃的研究分支,它在地球物理学,材料科学,金融学,工业控制,生命科学,模式识别,地质与环境科学,信号图像处理,信息与控制等许多领域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它已成为国内外许多数学与科技工作者的研究热点.因为大多反问题是不适定问题,无法求其解析解,因此,数值解法对反问题的研究起关键性的作用.随着计算方法的发展,反问题的数值解法也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