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气候变暖是当今不容忽视的环境问题,人口数量剧增、经济飞速发展,能源消耗持续攀升,致使生态环境每况愈下。长期以来,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能源和物资的需求量巨大。而现有的农业发展模式,基本上是依靠资源的消耗换取经济增长,导致出现水资源短缺、耕地质量下降等问题,农业领域碳减排已成为农业发展中刻不容缓的事情。面对资源稀缺与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作为粮食供应的重要经济体,黑龙江垦区在农业中着力减少碳排放量,倡导低碳农业发展是顺应时代的必然选择。研究选取了农业中主要农用物资、农业机械能耗、灌溉面积、水稻及反刍动物等十种农业碳排放源,测算了垦区2000-2012年农业碳排放量。结果表明,黑龙江垦区农业碳排放量逐年递增,且年均增速高达7.49%,但单位GDP碳排放量呈现下降趋势,年均下降率为8.11%,说明垦区在低碳农业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农业碳排放中,水稻、化肥、柴油及反刍动物牛产生的碳排量居多。基于碳排放测算结果,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定性分析,探索发现政策因素、粮食产量因素、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因素、农业产业结构因素都不同程度影响农业碳排放水平,最终运用多元线性回归进行影响因素的实证检验,结果显示粮食产量因素对碳排放影响最为显著,且对农业碳排放表现为正向促进作用,主要原因是对粮食产量的追求致使更多的农资投入,产生碳排放增加;农业产业结构因素也会带来碳排放压力,环保投入、农业技术水平因素对碳排放表现为抑制作用,因为环保资金的投入使得低碳发展的技术和设备得到逐步完善,同时技术进步促进了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带来了碳排放的相应减少。目前垦区低碳农业发展的重点在于健全农业技术支撑体系、提高物资利用效率、转变农业能源使用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体系等,以此达到垦区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