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粮食是国民经济战略物资,是基础性公共产品,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必需商品,涉及千家万户,而且具有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种功能。粮食生产和消费的重大变化容易引发大的波动,将带来连锁反应。我国人多地少,农业后备资源不足,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粮食供应将处于紧平衡的状态。近年来,国内外粮食供求关系偏紧,粮价总体持续上涨,引起了人们极大关注。由于世界粮食总产量和贸易量停滞不前,世界范围内粮食供应极不平衡,发展中国家可能面临更为紧迫的粮食安全问题。尤其我国与东盟自由贸区建成之后,粮食安全问题更是与国际农产品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随时面临各种不确定性,随时需要确定和调整应对策略的重要领域。经济转轨的时代背景以及东盟贸易区的国际环境把粮食安全问题推到了一个更加重要的地位,这正是本论文研究的基本出发点。论文包括导言在内共六章,沿着“背景回顾-供需预测-因素分析-政策建议”的逻辑思路展开研究。引言部分介绍论文研究的背景、意义及研究思路;第二章基于组合预测方法预测了2030年我国的粮食产量;第三章分析了我国粮食需求的收入弹性;第四章论述开放条件下国际市场粮食贸易对我国粮食产需平衡的影响。第五章为结论部分,在构建粮食宏观调控短期和中长期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保障我国粮食供需平衡和粮食安全的建议。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第一、论文采用计量经济模型和灰色系统方法对不同国内支持水平下我国粮食产量进行了预测分析。尝试将组合预测法应用于我国未来粮食产量的预测。通过赋予合理权重,将时间序列模型和灰色系统加权组合。采用时间序列模型、灰色预测模型以及组合预测方法拟合估计了我国2006-2008年的粮食产量,并分析了三者的拟合精度。结果显示,单一模型和组合模型预测精度均很高。但通过分析模型间的差异,由于组合模型考虑的因素多,预测失误的风险小,由此选择组合预测模型进行预测更加合理。并利用该方法进一步预测了2010-2030年我国的粮食产量。在此分析基础上,论文进一步考虑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产量的影响。利用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编写的SRES(排放情景特别报告)的A2(中-高)和B2(中-低)温室气体排放情景,分析了未来不同的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中国2020年、2050年和2080年各个时段粮食的供需情景,并结合未来社会经济的发展分析了气候变化对粮食供求的影响,探讨了不同的气候变化程度对未来中国粮食供应的影响。从气候变化对作物生长的影响来看,以下四个方面影响较大。温度、降水、大气中CO2的浓度。结果表明,根据政府间应对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确定的一系列SRES(排放情景特别报告)排放情景下,维持目前的种植比例和种植面积,在B2情景下,气候变化对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将不会构成威胁,而A2情景下,气候变化将会对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粮食安全造成威胁。第二、论文采用收入弹性分析法分析了我国粮食需求。很多情况下,恩格尔曲线用来衡量粮食需求和收入水平。双对数模型应用广泛,这是因为模型形式解释能力强。预测时粮食需求分成城镇和农村情况,这是因为城乡粮食需求结构有很大差异。未来面临城镇人口急剧增长、不同收入阶层消费水平差距、更直接反映出居民不同的粮食需求消费。因此需求消费结构通过城乡五等级收入水平分别讨论。利用中位数回归法估计城镇需求收入弹性系数,农村需求收入弹性采用分位数回归的方法得到,并对近年我国人均粮食需求量情况进行再现。在详细分析影响我国粮食供求的各种因素的基础上,采用1980-2008年我国粮食产量和粮食人均占有量的时间序列数据,计算出了我国2010-2030年的粮食供求缺口。第三、在开放条件下分析了国际市场对我国粮食供需的影响。中国这样的农业大国,粮食供需变化将对世界市场造成显著影响。类似其他亚洲国家,中国的粮食安全政策表现为粮食的自给自足,并在粮食市场和粮食贸易中贯彻始终。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现行政策的不完善,当前我国粮食流通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粮食价格形成机制不合理、政府粮食储备管理机制不灵活、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滞后等。决定比较优势的因素主要是资源禀赋条件及配置状况。而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较容易形成和保持竞争优势,缺乏比较优势的产业较难形成和保持竞争优势。因此在详细计算了近年我国粮食各出口品种的比较优势后,与农业大国印度和东盟各国情况进行了比较。数据显示,中国粮食在现有比较优势前提下,要想进一步发展,就必须不断提高其国际竞争优势。论文采用GARCH模型对中国粮食市场的运行机制进行实证分析,深入研究了国内粮食市场的供需平衡状况和价格波动的特点及其影响。最后,论文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中国粮食安全影响因素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科技进步水平因子具有较高载荷,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力最大,其次是需求因子、物质投入因子、政策因子和气候环境因子。第四、在以上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论文提出了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政策建议。我国粮食安全程度在波动中提高。威胁我国粮食安全的不是单一领域的因素,生产、消费、流通、贸易等领域都可能引起粮食安全风险。所以,粮食政策不应是单一性质的而应是一揽子、带有组合性质的政策。加大粮食生产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粮食生产支撑体系。保证粮食安全,需要深刻认识影响粮食生产和供求的自然、社会和政策、人为因素及其变化。在此基础上,坚持自给为主、进口为辅,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依靠科技进步,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完善惠农政策和增加农民收入等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