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DMD基因变异导致的dystrophin蛋白缺陷引起的一组遗传性疾病称为dystrophinopathy。DMD基因定位在Xp21.2,编码蛋白dystrophin。男女均可发病,但男性患者占绝大多数,临床表型包括:杜兴型肌营养不良(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 DMD)、贝克型肌营养不良(Beckermuscular dystrophy, BMD)(包括无症状高肌酸激酶血症、肌痉挛/肌痛、股四头肌肌病)、X连锁扩张型心肌病(X-linked dilated cardiomyopathy,XLDCM)、有/无症状DMD基因变异携带者。其中DMD是发病率最高、临床表现最重类型,多于5-6岁起病,表现走路慢,易摔倒,走路姿势异常,进展加重出现明显双下肢、腰带肌无力,蹲下站起、上下楼梯费力,约10-12岁左右不能行走,20-30岁死于心肺功能衰竭。BMD临床症状出现较DMD晚,可保持行走能力到16岁,病情进展相对缓慢,寿命较长。女性DMD基因缺陷携带者和邻近基因缺失女性患者临床表现差异巨大,重者可为典型DMD表现,轻者表现为轻度近端肌无力、腓肠肌假性肥大,甚至肌肉功能基本正常。Dystrophinopathy致病基因DMD至今仍是已发现的最大的基因,包含79个外显子,编码蛋白dystrophin,dystrophin蛋白包括4个不同的区域,氨基端与肌动蛋白(actin)或其相关蛋白相连,棒状端拥有长的24个膜收缩蛋白样(spectrin-like)重复区和位于两端的4个绞链区,胱氨酸富集区和羧基段选择性剪接区。Dystrophin蛋白连接细胞骨架与基底膜,并与其他蛋白(dystroglycan、sarcoglycan)形成肌营养不良糖蛋白复合体(dystrophinglycoprotein complex, DGC)维持细胞膜稳定性。基因变异导致整个蛋白复合体破坏使肌细胞膜脆性增加、稳定性破坏,强烈的肌肉收缩加剧肌细胞膜破坏使钙离子内流加速肌纤维的破坏。本研究从骨骼肌遗传资源标本库中筛选:1)部分dystrophinopathy患者进行分子病理和基因测序,重点选择2例有症状女性DMD基因变异携带者家系进行临床和基因变异分析;2)确诊的42例dystrophinopathy患者进行下肢骨骼肌MRI研究分析;3)DMD患者激素治疗分析,旨在对dystrophinopathy进行临床、影像、基因和激素治疗系列研究,发现临床、病理及分子生物学特点及治疗观察经验。第一部分Dystrophinopathy分子生物学研究目的:Dystrophinopathy是dystrophin蛋白结构、功能异常相关的一组遗传性骨骼肌疾病,致病基因DMD定位在Xp21.2,包含79个外显子,编码蛋白dystrophin。临床表型包括: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Becker muscular dystrophy(BMD)、X连锁扩张型心肌病(X-linked dilatedcardiomyopathy,XLDCM)、有/无症状DMD基因变异携带者。约8-22%的女性DMD基因变异携带者出现程度不同的肌无力表现,称为有症状携带者(manifesting carriers, MCs)。目前女性MCs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倾斜的X染色体失活模式是目前研究热点。因病例较少尚未发现女性MCs基因热点突变,基因变异-X染色体失活-临床表现关系不明。本文对dystrophinopathy患者和2例女性MCs家系进行临床、骨骼肌病理和基因变异分析,旨在发现dystrophinopathy基因变异特点,重点探讨女性MCs的临床、基因变异特点及其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1临床病例入选标准:1)临床表现:缓慢进行性加重四肢近端肌、腰带肌无力、萎缩,腓肠肌假性肥大,Gower征(+);2)高CK血症,肌电图呈肌源性损害;3)活检骨骼肌组织化学染色呈肌营养不良改变,抗-dystrophin-N,-C,-R单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dystrophin蛋白完全/部分缺失。2活检骨骼肌病理分析:入选病例行骨骼肌活检组织化学染色和抗dystrophin-N、-C、R单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病理分析。3DMD基因测序:多重PCR-DHPLC检测外显子缺失和重复突变,直接测序检测点突变。4女性MCs2例及家系临床和基因分析:4.1家系资料:选取有肢体近端肌无力、萎缩的2例女性患者,并且家族中有男性DMD/BMD患者的家系。4.2对家系患者及部分亲属行心电图、心肌核素显像及下肢肌肉MRI检查,评价心肌、骨骼肌受累情况。4.3骨骼肌活检组化和免疫组化染色:家系1先证者及家系2先证者及Ⅳ-4行开放式左肱二头肌活检病理分析(方法同上)。4.4核型分析:女性MCs和女性无症状携带者做常规GRQ带显色核型分析。4.5DMD基因测序:方法同上。4.6X染色体失活(X chromosome inactivation,XCI)分析:利用患者外周血DNA的扩增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区域,根据等位基因AR区域CpG数量不同,可区分父母X染色体。HpaII限制性内切酶消化作用确定其父母双方的X染色体的活性。结果:1临床资料:80例dystrophinopathy患者中,DMD患者67例,BMD患者10例,女性MCs2例,无症状高CK血症1例。2骨骼肌活检组化和免疫组化病理:全部病例活检骨骼肌组织化学染色呈肌营养不良改变,轻重程度与病程相关;抗dystrophin-N、-C、-R单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肌细胞膜dystrophin蛋白完全(67例)/部分缺失(13例)。3基因测序:14例dystrophinopathy患者行DMD基因测序分析:1例BMD未发现致病基因突变,1例DMD患者发现点突变c.4178T>A,余12例患者发现DMD外显子缺失突变。4女性MCs2例及家系临床和基因研究4.1临床表现:2个家系均呈X-连锁隐性遗传,先证者均表现不同程度肢体近端肌无力,无明显腓肠肌肥大。家系1先证者发病晚,临床症状较轻,家系2先证者发病早症状较重。4.2家系患者心肌受累情况:家系1先证者心电图和心肌核素显像未见异常。家系2先证者心肌核素显像:心尖处血流灌注轻度降低,左室射血分数:70%,左室结构和功能大致正常。4.3下肢肌肉MRI:家系1先证者:下肢肌肉受损不对称,肌群受损与DMD相似。家系2先证者:仅股薄肌、伸踇长肌、屈趾长肌相对保留,剩余肌肉均被脂肪和结缔组织替代。家系2Ⅳ-4肌群受损与BMD相似。4.4骨骼肌活检组化和免疫组化病理:2个家系先证者和家系2Ⅳ-4活检骨骼肌病理均为肌营养不良改变,抗dystrophin-N、-C、-R单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肌纤维膜dystrophin蛋白在部分肌细胞膜上缺失/减弱,家系1先证者肌纤维膜dystrophin蛋白部分缺失呈马赛克样分布;家系2两名患者dystrophin-N、-R端完全缺失,-C表达减弱。4.5核型分析:家系1先证者和家系2先证者和Ⅱ-5、Ⅲ-7常规GRQ带染色体核型分析为正常女性核型。4.6DMD基因测序:家系1先证者和Ⅱ-7发现外显子61杂合性缺失。家系2先证者、Ⅱ-5和Ⅲ-7发现外显子12-43杂合性缺失,家系2Ⅳ-4发现外显子12-43纯合性缺失。2例先证者未发现有临床意义点突变。4.7XCI分析:家系1先证者、家系2先证者和Ⅲ-7X染色体失活检测均不能区分父母的等位基因(uninformative)。结论:1活检骨骼肌组织化学、抗-dystrophin单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病理分析有助于临床诊断dystrophinopathy,指导目的基因分析,判断临床表型和疾病预后。2对于临床诊断dystrophinopathy,基因分析首选片段缺失/重复筛查,再行点突变检测。3女性MCs临床症状严重程度与发病年龄有关,与骨骼肌病理像轻重程度相对应,与dystrophin蛋白表达无关。4女性MCs2例及家系均DMD基因外显子片段缺失,均未检测到具有临床意义点突变,女性MCs应常规进行核型和XCI分析;女性MCs临床表型-基因变异不符合阅读框学说,男性患者基因变异-临床表型多数符合阅读框学说。第二部分Dystrophinopathy下肢骨骼肌MRI研究目的:Dystrophinopathy主要发病机制为肌细胞骨架蛋白dystrophin缺失、肌细胞稳定性破坏,持续肌细胞变性、坏死和再生,结缔组织增生,随病程进展,单位容积肌细胞数目减少,脂肪组织替代。研究发现DMD患者肌肉损害T1加权成像表现为肌肉组织中出现短T1信号,压脂呈低信号,说明肌肉组织间脂肪组织浸润,随病情进展脂肪浸润程度增加,并表现出特异性选择性肌肉损害:大腿股薄肌、缝匠肌及半膜肌相对保存,股四头肌、比目鱼肌、腓肠肌损害明显,其中腓骨肌受损是DMD肌肉损害的特征之一。分析2004-2012年我科确诊的42例dystrophinopathy患者临床、下肢骨骼肌MRI特点,旨在总结、分析选择性肌群受累特点,探索分子影像学水平dystrophinopathy的诊断要点,及其与其它类型PMD的鉴别诊断要点。方法:1研究对象入组标准:1)儿童、青少年起病,下肢近端肌无力、肌萎缩,腓肠肌假性肥大,Gower征(+);2)血CK显著升高,肌电图呈肌源性损害;3)肱二头肌活检组织化学染色病理分析大量的肌纤维变性、坏死和再生,结缔组织增生;抗dystrophin-N,-C,-R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染色,肌细胞膜dystrophin蛋白完全缺失诊断DMD,部分缺失诊断BMD。2归纳分析42例入组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发病年龄、血肌酸激酶值,半定量评估、统计学分析下肢近/远端肌力,大小腿骨骼肌MRI受累肌群。3总结分析dystrophinopathy下肢骨骼肌MRI受累肌群特点及与临床表现相互关系。结果:1临床资料:下肢肌力与年龄呈负相关(大腿:r=-0.550, P=0.001<0.05,小腿:r=-0.400, P=0.021<0.05),近端肌力与远端肌力呈正相关(r=0.642,P<0.01)。2选择性肌群受累程度分析:DMD组下肢骨骼肌MRI,大腿肌肉受累程度重于小腿(P<0.001);大腿肌群损害出现早且重于小腿。大腿肌群中股薄肌受累程度最轻,半腱肌次之,前群肌中股外侧肌最重;小腿肌群中胫骨前肌受累程度最小,后群肌中腓肠肌外侧头受累重于比目鱼肌和腓肠肌内侧头,前群肌中腓骨长肌受累最重。6例BMD肌群受累特点与DMD相似,1例无症状高CK血症和1例DMD基因缺陷携带者仅在股四头肌和腓肠肌呈轻度受累。3肌肉受累程度与临床资料对比分析:血CK与下肢肌肉受损程度无相关性(P=0.266>0.05)。大腿肌群与小腿肌群损伤程度均与年龄存在正相关性(大腿: r=0.720,P=0.009<0.05;小腿: r=0.680,P <0.01);下肢近端肌力与大腿肌肉损伤程度存在负相关性(r=-0.611, P <0.01),远端肌力与小腿肌肉损伤程度存在负相关性(r=-0.462,P=0.012<0.05)。结论:1Dystrophinopathy患者下肢骨骼肌MRI存在特征性选择性肌群受累,受累特点与临床表现相对应,甚至在亚临床期MRI即可呈现肌肉损害特点。2Dystrophinopathy下肢骨骼肌MRI选择性肌群受累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此特点有助于分子影像水平诊断dystrophinopathy,鉴别诊断其他类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提示临床分型、指导致病基因测序。3下肢骨骼肌MRI可以客观评价dystrophinopathy患者病情,根据受累肌群特点指导康复治疗,评估药物治疗疗效。第三部分杜兴型肌营养不良糖皮质激素治疗分析目的:DMD是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中发病率最高的类型。约10-12岁左右不能行走,20-30岁死于心肺功能衰竭。血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显著增高数十至数百倍,肌电图呈肌源性损害。目前DMD无有效的根治方法,主要以保存患者运动功能、防治并发症为治疗目的,包括:糖皮质激素治疗、适当康复锻炼及外科矫形等。其中糖皮质激素治疗是国内外公认的可延缓患者肌力丧失速度,保存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的药物。回顾性分析96例DMD患者临床、实验室表现,评判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方法:1研究对象入组标准:诊断基于:明显的下肢为主的肌无力、肌萎缩,血CK显著升高,肌电图呈肌源性损害,肱二头肌活检组织化学染色大量的肌纤维变性、坏死和再生,结缔组织增生,抗dystrophin-N,-C,-R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染色,肌细胞膜dystrophin蛋白完全缺失。2分组及激素治疗方法:根据首诊年龄进行分组,再根据体重、年龄及血CK水平给予地塞米松5-10mg静脉输液治疗10-15天复查血CK,继续给予口服醋酸泼尼松0.5-0.75mg/kg.d维持治疗,1月后复查血CK,继续醋酸泼尼松维持治疗。3统计学分析激素治疗前后患者血CK、下肢运动功能变化。4评估患者心肌受累程度及智能水平。结果:1临床资料:初诊DMD患者,就诊年龄10个月-16岁,平均6.61士2.68岁。≤3岁组就诊原因主要为高肌酸激酶血症、阳性家族史;4-5岁组多以走路姿势异常就诊,6-8岁组以易摔倒、蹲起困难为主要就诊原因。发现阳性家族史10例,其余为散发病例。肌电图上、下肢均呈典型肌源性损害,近端肌为重。2血肌酸激酶:初诊患者血CK均显著升高,在≤3岁、5岁和8岁分别出现3个高峰,平均CK峰值≤3岁组>5岁组>8岁组,8岁后随年龄增长CK水平反而逐年下降。地塞米松治疗后CK均大幅度下降,继续醋酸泼尼松维持治疗1月后血CK明显复升。3下肢运动功能:50例患者醋酸泼尼松治疗后运动能力较治疗前改善(蹲起P=0.032,上下楼梯P=0.014),包括24例接受间断静脉激素治疗患者。4心肌核素显像:37例心肌显像示心室肌放射性核素分布明显不均匀,呈“花斑样”改变,21例轻度受损,9例中度受损,7例重度受损,其中下间隔(14例)受累最多,前间隔受累最少(3例),心肌受损程度与年龄成正相关(P<0.01,rs=0.685)。5智能评估:24例DMD患者言语、操作能力及总体智商水平均较同年龄儿童低下(P<0.01),言语及操作能力发育无显著性差异(P=0.259>0.05),二者发育平衡。结论:1DMD为发病率最高的进行性肌营养不良,6-7岁为首诊高峰年龄组,多以走路姿势异常为首发症状,随病情进展出现易摔倒、跑步慢及上下楼梯、蹲起困难等临床表现。2DMD患者亚临床阶段即存在高CK血症、心肌损害,心肌损害程度与年龄成正相关;DMD患者存在智能损害,总体智商水平低下。3上述激素治疗后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较前改善,静脉激素可短时间降低血CK水平,口服小剂量激素不能降低血CK水平。4糖皮质激素治疗对维持DMD患者运动功能、延长行走时间、保护心功能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