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机器学习的青少年抑郁特征及预测模型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m2009sz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青少年抑郁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抑郁深刻地影响着青少年身心发展与社会功能的多个方面,并可能发展为成年后的临床障碍与损害,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疾病负担。但国内针对青少年抑郁发展特征、尤其是对异质性抑郁进行探讨与预测的研究仍显不足。本研究旨在:1、探讨青少年抑郁的特征,包括一般发展特点(1a)和异质性特点(1b);2、试图以多维度的个体因素辅以人际因素,基于机器学习的方法预测青少年抑郁的异质性类别(2a),并尝试揭示其中对青少年抑郁质性差异有重要贡献的影响因素(2b)。
  方法:采用横断面设计。研究一选取杭州市7899名小学4年级至高三年级的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有效参与者7862名(99.5%),女生占比46.2%,平均年龄14.33±2.32岁。以病人健康问卷抑郁量表(9-item 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 PHQ-9)测量参与者的抑郁症状,得到抑郁症患病率、抑郁症状检出率和抑郁症状水平三个指标,通过Logistic回归和Poisson回归探讨青少年抑郁发展的年龄和性别效应。研究二的研究对象和材料程序同研究一,对参与者在PHQ-9的作答进行潜类别分析,并以卡方检验分析其年龄性别特点。研究三选取杭州市4512名小学4年级至初三年级的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有效参与者4326名(95.88%),女生占比48.0%,平均年龄14.32±1.61岁。以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ental Health Test, MHT)测量参与者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过敏倾向、恐怖倾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和冲动倾向等8个维度的心理健康特质,加以家庭支持、同伴支持、希望感,求助意念和性别年级作为输入特征,基于决策树和随机森林算法对PHQ-9测量并分析得的青少年抑郁潜类别进行机器学习预测,并输出一系列特征相对重要性的排序。
  结果:研究一发现临床抑郁和抑郁症状均在整个青少年期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其中女生从12~13岁开始明显增加,男生从14~15岁开始明显增加。抑郁症状的发展存在性别差异,具体表现为从9~12岁儿童晚期的男生优势反转为进入青少年期后的女生优势,并且持续至整个青少年期。研究二发现青少年抑郁的症状表现可分为3个不同严重程度的潜类别,由低到高命名为低抑郁组(26.7%)、抑郁情绪组(45.7%)和抑郁组(27.6%)。青少年抑郁潜类别的性别年龄特点与研究一抑郁症状的结果一致。研究三重复了研究二潜类别分析的结果,并发现可基于随机森林对青少年抑郁潜类别进行较为良好的预测,三分类总体正确率为66.9%,ROC曲线下面积为0.832。排名前五位的影响因素为身体症状、冲动倾向、学习焦虑、对人焦虑,以及过敏倾向。
  结论:青少年抑郁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并且从儿童晚期的男生优势转变为青少年期的女生优势;青少年抑郁可根据其症状表现分为不同质的潜类别,并且可基于机器学习通过一系列心理生理社会的因素等对抑郁潜类别进行较为良好的预测,其中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为身体症状、冲动倾向,以及焦虑相关的因素。
其他文献
目的:认知功能障碍(cognitive impairment)的风险预测对痴呆的早期预防和干预具有重要意义。机器学习已成为数据挖掘的重要手段,在疾病风险预测中表现良好。本研究旨在探究农村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现状及其相关风险因素,并基于风险因素和日常活动能力,采用机器学习算法构建认知功能障碍风险预测模型,有效识别高危人群,促进认知功能障碍的早诊断早干预。
  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一对一访谈的方式在浙江省宁波市某镇60岁及以上老年人开展认知功能障碍调查(N=1428),评估工具为蒙特利尔认知评
共同反刍,指在人际关系中广泛地讨论和重新审视问题,推测问题并且关注负面情绪。以往的研究多集中于共同反刍的负面影响,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共同反刍具有积极影响。目前关于共同反刍的研究工具单一且局限于消极方面。因此,本研究经过文献分析、开放式问卷调查、小组会议、问卷发放、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信效度检验等方法编制出涵盖共同反刍的消极方面和积极方面的《大学生共同反刍思维量表》,并经由人口变量学分析以及团体干预的方式对量表进行了初步的应用,进一步的了解了大学生群体与个体的共同反刍思维特点。研究结论如下:
已有研究在探索领导力是如何影响员工工作结果时,考察员工与组织关系在其间发挥作用的内在机制是一大研究方向,且大多从社会交换理论出发,解释组织情境中的多种互动关系。但在交换关系中,组织中的雇佣双方基于等价交换的互惠原则行事,这种有形交换的契约关系不利于激发员工的忠诚度、积极性和创新动力,员工也较少有超越基本岗位要求的额外表现,不利于组织整体效能的提高和组织内部关系的凝聚。
  鉴于交换关系在组织情境中的不足和局限性,我们引入共有关系这一新的员工组织关系视角,探索企业内共有关系的优势及适应性。共有关系是一
对社会关系的认知加工是个体通过社会互动,获得资源和社会支持,进而适应复杂社会生活的重要前提。视觉工作记忆在其中起了核心作用,它不仅整合社会互动中的动态视觉信息,而且还短暂存储社会关系以供后续加工使用。因此,探究社会关系在视觉工作记忆中的存储机制,对于了解社会关系的认知加工过程尤为关键。然而,以往有关视觉工作记忆的研究大都只关注客体本身,即使涉及关系,也主要关注其对客体加工的影响,很少聚焦于关系本身的加工过程。仅有的数项涉及社会关系的认知研究也局限于儿童早期的表征内容、形式和结构。因此,社会关系在视觉工作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推动力,也是学习成功的关键。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传授知识,更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兴趣教学,让小学语文课堂焕发活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根据本人的教学经验,谈一谈自己的一些浅见。  导语巧用,诱发兴趣  导语是导入新课的开头语,良好的
期刊
在工作记忆领域,绑定问题是受到大量研究者关注的一个核心问题。注意对工作记忆保持特征绑定的作用仍充满争议。其中,一个最为关键的问题是绑定在工作记忆中的保持较单特征保持是否需要更多注意资源。目前,对于该问题的探讨仅限于分离维度特征形成的绑定,尚未有研究探讨整合维度特征绑定。由于整合维度和分离维度的特征具有不同的编码与存储方式,为了全面揭示工作记忆保持绑定的注意机制,本研究旨在探讨工作记忆保持整合维度特征绑定的注意机制。
  本研究采用整合维度特征长与宽及其构成的绑定为刺激材料,使用双任务范式就工作记忆保
长期以来,空间线索效应一直被看作是注意作用的产物。该效应基于空间线索范式:首先呈现空间提示线索,接下来呈现目标,要求被试识别目标。当目标出现在线索位置时称为有效提示条件,反之则为无效提示条件,两种条件的目标识别绩效(反应时或正确率)差异称为线索提示效应(Cueing effect)。此外,研究者还通过引入中性条件将线索提示效应进一步划分为促进效应(Benefit effect)和损耗效应(Cost effect)。促进效应是指有效提示条件与中性提示条件下目标识别绩效的差异;损耗效应是指无效提示条件与中性提
权力与道德的关系是权力研究的重要主题。已有研究主要从行为和社会认知过程出发分析权力如何影响个体的道德行为,本研究试图从道德认知结构即道德圈(Moral Circle)的变化出发,分析权力如何影响个体的道德行为表现和社会认知过程。不仅如此,已有研究主要将个体道德行为局限于人际和群际之间。随着人类道德世界的不断扩展,越来越多的非人类实体被纳入人们的道德关怀中,判断一个行为道德与否的标准已不再局限于该行为对人类的影响,已有权力与道德关系的研究已难以全面地概括当前的道德范畴。为了深入了解权力与道德的关系以及弥补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