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80年代末期马科斯政权的倒台,标志着菲律宾的民主化进程在人类政治文明发展进程中迈出了关键一步。菲律宾作为东南亚最早引入西方民主机制的国家,曾一度被誉为“美国民主在亚洲的橱窗”。然而,菲律宾的民主化进程一波三折,其民主转型经历了民主制度的引进、马科斯时期的威权统治、民主化进程的回归这样一个曲折动荡的过程。作为最早引入西方民主机制的国家,为何民主制度的引进没有带来菲律宾的国内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目前绝大多数有关后马科斯时代菲律宾民主困境的研究都强调国内政策的失误,国际因素对菲律宾民主转型的影响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尤其是国际因素通过什么途径作用于菲律宾的国内政治变革?国际因素与国内政治的变迁存在怎样的相关性?菲律宾的民主转型是一个外因(国际力量主导的全球化)和内因(国内力量主导的政治变革)互动的过程,其内在机制的发育主要与国家的政治文化传统、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迁相适应;而国际因素主要扮演菲律宾政治民主化的“塑造者”和“推动者”角色。本文沿袭美国学者彼得.古勒维奇(Peter Gourevitch)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颠倒的第二种设想”(The Second Image Reversed)理论,以菲律宾的民主转型(1986-2009)为个案,分别从国内政治变迁以及国际因素的影响两方面入手探讨菲律宾的民主转型,分析了国际化与国内政治的互动对菲律宾民主转型的影响,系统地总结了东盟一体化进程中菲律宾民主化进程的特点,客观地评价了其转型进程中所取得的经验、面临的困难、问题以及调整与解决的方式,前瞻了菲律宾民主化的基本走势与前景。论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论文的选题缘由、国内外对该选题的研究现状、论文的研究方法与框架等内容。第二章对论文涉及的民主转型的重要概念进行了阐释,尝试建构了一个适合菲律宾民主转型实际情况的分析模型。第三章着重梳理了后马科斯时代菲律宾民主演进概况,系统总结了各阶段其民主转型的特征。第四章对菲律宾民主转型的动因和机制进行了分析,主要从国内政治变迁和国际化压力两个项度解释菲律宾的民主转型,强调国际因素对菲律宾民主转型的重要性。同时对国际力量在何种条件下、以何种方式和渠道影响菲律宾的国内政治变迁做了探索。第五章对影响菲律宾民主进程的制约因素进行探讨,也是立足于国际、国内两方面的原因。文章最后对菲律宾的民主化进程进行了评估,并对菲律宾未来的民主化走向进行了前瞻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