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化纳米石墨烯分子的合成及超分子组装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石墨烯是由sp2杂化碳原子组成的蜂窝状单层二维材料。从结构上来看,可以通过弯曲或堆叠石墨烯形成其他形式的碳材料。自2004年被发现后,其基础研究和技术应用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尺寸在1-10 nm之间、具有确定结构的纳米石墨烯分子,不仅可以看做是石墨烯的分子片段来研究石墨烯的构效关系,同时自身也具有优异的光学、电学、自组装等性能,在有机电子器件、发光材料、生物成像等领域表现出重要的应用价值。但是目前对纳米石墨烯分子进行直接功能化以及自组装调控等相关研究较少。本论文针对石墨烯分子直接后功能化、双层纳米石墨烯分子的合成以及自组装等进行了研究。本论文具体工作如下:纳米石墨烯分子的直接后功能化:1,通过Buchwald-Hartwig碳氮偶联反应,对氯化纳米石墨烯分子C60C122和C78C126实现了区域选择性的C-N偶联,得到一系列不同取代基、不同内核的六芳胺取代的氯化纳米石墨烯分子,并对其结构进行了详尽表征;同时利用芳胺氯化石墨烯分子的缺电子内核与四硫富瓦烯进行超分子组装,研究了其分子间电荷转移现象。2,在Hummers氧化条件下对氯化纳米石墨烯分子C96H3C127和C72H2C124进行氧化,获得了两例结构确定的氧化纳米石墨烯分子。通过高分辨质谱以及X射线单晶衍射确定了外围未氯化的碳氧化为半缩醛结构。首次利用确定结构的纳米石墨烯分子去认识氧化石墨烯中可能存在的结构,也证实了之前的一些结构推测。纳米石墨烯分子的自组装:1,合成了均三甲苯基修饰内核为C96的纳米石墨烯分子,并通过质谱、X射线单晶衍射发现该分子组装为双层结构。进一步1H NMR、1H-1H NOESY等核磁表征分析,表明该分子在液相中仍然保持双层的结构特点。该双层组装结构具有很高的稳定性,能够容忍温度、浓度、溶剂的变化。2,为了更深入研究C96双层组装行为,进一步合成并表征了一系列基于C96的双层分子。利用不同取代双层C96分子研究了双层石墨烯分子的解离机理,提出双层纳米石墨烯分子解离驱动力为平行于π平面的侧向力,这也为液相剥离石墨烯机理提供了理论指导。3,进一步对分子内核进行了改变,合成了中心缺五元环的曲面的纳米石墨烯分子。由于共轭碳骨架由平面转变为曲面,层与层相互作用减弱,该曲面纳米石墨烯分子可以形成亚稳态的单体和二聚体分子。通过核磁对其组装过程的动力学热力学研究表明二聚体的形成是一个熵驱动高活化能的组装过程。
其他文献
MEN1基因是多发性神经内分泌肿瘤综合症的相关基因,有研究报道MEN1基因在肺组织中发挥着抑癌基因的功能。在肺神经内分泌肿瘤中MEN1基因发生高频率突变,但是关于MEN1基因调控肺癌神经内分泌分化的机制目前尚不明确,本研究试图阐明MEN1基因在调控肺癌神经内分泌分化过程中的重要功能。本研究通过检测人类肺癌样本发现,在人类肺癌中存在menin低表达的肿瘤群体,同时menin的降低与肺癌的神经内分泌分
组蛋白赖氨酸甲基化转移酶(Setdb1)在组蛋白的甲基化以及基因沉默中有着重要的作用。Setbd1在H3K9位点引发的异常的组蛋白甲基化能够沉默肿瘤抑制基因的表达,从而有助于癌症发生。但Setdb1在细胞死亡决定中的功能研究较少。除了已知的Setdb1影响胚胎发育以及神经分化等作用外,本研究发现Setdb1在小肠,心脏等组织器官中对细胞死亡调控也有着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免疫性肠炎(IBD)病人中S
虽然蛋白质精氨酸甲基转移酶(PRMTs)和其催化的蛋白甲基化参与多种生物学过程已被众所周知,但是它们在癌症中,尤其是在雌激素受体(ERα)阳性的乳腺癌中的功能以及分子作用机制研究并不完全。鉴于PRMT4(共激活子相关的精氨酸甲基转移酶1,CARM1)在ERα阳性乳腺癌中的高表达和其与不良预后的高度相关性,我们对它进行了重点研究。我们在有雌激素存在的ERα阳性乳腺癌中,利用ChIP-seq和RNA-
疟疾是一种由疟原虫感染引起并经按蚊传播的寄生虫病。疟原虫是单细胞真核原生生物,生活史包括两个宿主:哺乳动物与雌性按蚊。疟原虫在两个宿主体内交替寄生完成其生活史。疟原虫在哺乳动物宿主红细胞内进行无性增殖,一部分红细胞期疟原虫通过有性转化形成雌雄配子体,哺乳动物宿主一旦被按蚊吸血,血液中的雌雄配子体从37℃的恒温体温环境进入到按蚊中肠22℃的消化道环境,迅速感受按蚊消化道低温与中肠化合物黄尿酸(XA)
作为电能的一种全新的传输方式,近年来无线电能传输得到极大的关注和发展。感应式无线电能传输(Inductive Power Transfer,IPT)技术已经在手机、扫地机器人等低功率应用领域实现商业化,但在诸如电动汽车供电等大功率应用上还有很多关键问题需要解决。本文提出了一种电感独立能量注入、自由谐振(Independent Inductive Energy Injection and Free
乙型肝炎主要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是一种世界性传染大病,在全球范围威胁着大约四分之一的人口的健康和生命。其中,约有2.4亿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具有更高的可能性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尽管,乙型肝炎疫苗的研制和推广对病毒感染的预防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但依然无法阻止慢性化的病毒在病毒携带者体内持续性的存在和增殖。人类仍然需要乙型肝炎治疗性药物的研发来挽救众多的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健康和幸福。干扰素作为一种极其有
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肿瘤细胞经受不同体细胞突变过程,而不断累积不同的体细胞突变,导致肿瘤异质性与耐药性,所以对肿瘤体细胞突变过程的研究有助于了解癌变过程和发现治疗靶点。研究报道体细胞突变过程与特定基因的体细胞突变有关,但是无法明确因果关系;而遗传获得的生殖系变异一定早于体细胞突变过程,那么其只可能为致病因素,因此生殖系变异有助于明确基因与体细胞突变过程间的因果关系。我们整合生殖系与体细胞水平变异
纳米银(AgNP)是应用最广泛的金属纳米材料,其潜在的生物和环境风险引起了普遍的关注。目前,我们对AgNP的生物毒性及相应的机制认识还不够充分,特别是细胞在分子水平上如何响应AgNP的胁迫、并指导哪些关键的酶和信号分子进行解毒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基于此,本研究以纤毛虫—扇形游仆虫和嗜热四膜虫为研究对象,结合microRNA、lncRNA和mRNA组学数据、生物信息学和生理生化实验,阐明AgNP短期暴
氟、氯弱相互作用在大气化学、超分子化学、生物化学、手性识别和药物设计等领域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理解这类弱相互作用的结构、能量特点以及成键规律是非常的重要。氟氯烷烃分子团簇可以作为一类很好的原型体系从分子水平层面用于研究这类弱相互作用的性质。卤代烷烃的碳链长度以及卤代烷烃中卤素原子的数量和种类不同会影响分子团簇的几何结构、构象平衡、分子间弱相互作用的成键方式以及内部动力学过程。高分辨率和高灵敏
活性氧是天然免疫系统的重要组分,在吞噬细胞杀灭胞内病原微生物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活性氧是把“双刃剑”,在巨噬细胞中,大量的活性氧可以辅助巨噬细胞清除吞噬到胞内的病原微生物;同时,过量的活性氧如不能被及时清除,则会氧化细胞自身组分(例如DNA、脂质和蛋白质),从而导致细胞损伤、衰老和死亡。因此,维持巨噬细胞的氧化还原稳态至关重要,但是目前其抗氧化应激调控的具体分子机制还不清楚。Hippo信号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