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神经元样细胞诱导分化过程中端粒酶的变化

来源 :广东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jushic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体外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诱导分化过程中端粒酶的变化,了解分化过程中端粒酶逆转录酶与端粒酶的关系,为临床进行神经元样细胞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方法]   1.取SD大鼠骨髓,密度梯度离心和贴壁法分离和纯化BMSCs,原代培养后传代,观察细胞形态特征,绘制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鉴定其表面抗原。   2.取第3至5代培养的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应用β-巯基乙醇,二甲基亚砜/丁羟茴香醚/依达拉奉(DMSO/BHA/EDR)联合诱导法诱导其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观察诱导分化后细胞形态变化,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细胞NSE、GFAP表达,TRAP-ELISA法检测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前后端粒酶下活性的变化,RT-PCR检测BMSCs分化前后TERT基因mRNA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BMSC分化前后TERT蛋白表达。   [结果]   1.密度梯度离心和贴壁法分离、纯化培养的hBMSCs呈梭状,具有均质性好,细胞增值活力强、传代生长快的特点。流式细胞仪检测BMSCs表面抗原,结果显示CD29、CD44、CD105阳性,CD34、CD45阴性;   2.经DMSO/BHA/EDR诱导分化后大部分细胞表现为富有突起的锥状细胞,突起延伸交织成网,呈现典型神经元样细胞,NSE阳性细胞率高表达,GFAP在实验组中弱表达。TRAP-ELISA结果显示诱导4h前细胞端粒酶活性性变化不明显,当诱导6h以后细胞端粒酶活性明显降低,诱导至24 h时,细胞端粒酶活性已近阴性(P<0.05),RT-PCR试验和Western blotting试验的结果与细胞端粒酶活性的改变一致。   [结论]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成功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过程中端粒酶活性逐渐降低直至消失,端粒酶活性在诱导分化早期是高表达。
其他文献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与时代的进步,传统的课堂教学的弊端正逐渐显现,基于微课的初中数学分层教学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初中数学学科学习效率。初中数学教师需要转变自身的落后
目的:探讨β-受体阻滞剂艾司洛尔对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患者体外循环后心肌缺血再灌注的保护作用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以期进一步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根据随机原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很难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更不符合新时代下学生的学习需求,这样的课堂教学很难将课堂教学效率提升上去。因此,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其改革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 PU)患者食管动力学的变化。方法:选取30例PU患者和20名健康志愿者纳入本研究。对受检者进行食管测压检查,测定食管下括约肌压力(LESP)、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