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小麦-玉米轮作是黄淮海地区最常见的轮作方式,耕作与施氮是对小麦和玉米产量影响的主要因素。本实验设置5个耕作处理:CT(常规耕作);NT(少免耕耕作);ST(深松耕作);D1T(深耕耕作1);D2T(深耕耕作2);每个耕作处理设置4个施氮水平:N0(不施氮);N1(120 kg·hm-2);N2(180 kg·hm-2);N3(225 kg·hm-2)。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和施氮互作对土壤理化性质和作物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麦-玉米轮作是黄淮海地区最常见的轮作方式,耕作与施氮是对小麦和玉米产量影响的主要因素。本实验设置5个耕作处理:CT(常规耕作);NT(少免耕耕作);ST(深松耕作);D1T(深耕耕作1);D2T(深耕耕作2);每个耕作处理设置4个施氮水平:N0(不施氮);N1(120 kg·hm-2);N2(180 kg·hm-2);N3(225 kg·hm-2)。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和施氮互作对土壤理化性质和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结论以期为施肥制度优化、作物产量潜力增加和品质提高提供理论与技术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在0~20 cm土层中,少免耕施氮180 kg·hm-2增加了>0.25 mm粒径团聚体总量;深松条件下不施氮20~40 cm土层大团聚体所占比例较高,且占比远低于耕层。2、0~60cm土层碱解氮含量随着深度的增加而降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在0~20 cm土层中,少免耕土壤全氮、碱解氮含量最高,20~40 cm土壤全氮含量在深松、深耕耕作下较高;少免耕处理下4种施氮量0~100 cm土层铵态氮与硝态氮积累量均高于其它耕作处理,并且都在施氮225 kg·hm-2达到最大值。3、深松能有效提高小麦成熟期0~20 cm土壤酶活性,在不施氮的情况下βX(β-1,4-木糖苷酶)、βG(β-1,4-葡萄糖苷酶)与CBH(纤维二糖水解酶)活性最高,在施氮180 kg·hm-2条件下NAG(β-1,4-N-乙酰基氨基葡萄糖苷酶)和LAP(亮氨酸氨基肽酶)活性达到最大值。同时不施氮与施氮225 kg·hm-2处理下深松能够有效的增加玉米成熟期0~20 cm土壤βX、βG与CBH活性。4、深松不施氮的情况下0~20 cm小麦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最高,深耕1条件下施氮120 kg·hm-2能显著提高20~40 cm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深松处理下施氮180 kg·hm-2能显著提高0~20 cm玉米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深耕1条件下施氮180 kg·hm-2能显著提高20~40 cm土壤微生物量碳,施氮225 kg·hm-2能显著提高20~40 cm土壤微生物量氮。5、小麦季到玉米季,耕层土壤的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升高,种群优势度和覆盖度表现为降低。耕作对小麦成熟期耕层土壤纲水平物种种类影响大于玉米耕层土壤,免耕处理的耕层土壤细菌丰富度相对较低,种群的优势度高于旋耕,且与深松和深耕差异不大;玉米成熟期免耕和深耕1的多样性指数较高,优势度低于旋耕和深松的处理。6、小麦籽粒产量在深松条件下,施氮180 kg·hm-2时最高。耕作与施氮互作穗数与千粒重变化差异较大,深耕30 cm施氮180 kg·hm-2穗数最多,其他耕作皆以施氮225kg·hm-2穗数最多。深松处理下,施氮量为225 kg·hm-2时玉米产量达到最大值。深耕1显著提升小麦蛋白质、脂肪、面筋和沉降值含量,且在施氮180 kg·hm-2表现最优,但是会降低淀粉含量。7、经线性多元分析,由偏相关系数可知耕作是影响小麦产量的主要因素,施氮是影响玉米产量的主要因素。土壤氮素、团聚体是影响小麦玉米产量的主要成分。综合以上各指标得出结果,深松施氮180 kg·hm-2最适宜在本地推广。
其他文献
本文以发酵面团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面团冻结特性,结合低场核磁研究面团不同贮藏温度下水分状态及分布和氢质子密度图谱确定面团的亚冻结贮藏温度(-9℃,-12℃);比较了面团在4℃保鲜贮藏、亚冻结贮藏(-9℃,-12℃)和-18℃冻藏的品质差异;并探讨了面团贮藏过程中小麦面筋蛋白理化性质的变化及水分迁移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亚冻结温度贮藏对冷冻面团品质的影响。通过检测不同贮藏时间面团的菌落总数可
三星堆博物馆拥有丰富的文物典藏,是古蜀文化资源的重要聚集中心,为其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开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近年来,在国家对博物馆发展的重视与扶持下,在四川省委省政府对古蜀文明保护传承的积极推动下,三星堆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开发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由于受到开发形式、设计思路、策略规划等多方面的影响,其文创产品的设计现状远不能与其丰富的文化资源相匹配,因此本文针对其文创产品设计的研究具有一定的
主题性油画创作一直是油画艺术创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人物与场景的巧妙设置来表达绘画作品的“主题”,达到艺术作品表现社会生活的目的。本文以不同时期、不同题材的主题性油画创作为研究重点,以其中的人物与场景设置为研究切入点,通过分析、比较不同时期不同题材主题性油画创作中的人物与场景设置的异同点来揭示其创作规律。论文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以理论研究为主,以概述的形式阐述主题性油画创作的概念、主题性油画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神话中天马行空的故事和丰富的人物形象使得它在动画创作领域中具有很强的塑造性和表演性,在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传播中国优秀文化内核以及民族精神中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动画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它与神话的结合,产生了一加一远远大于二的效果,在我国本土优秀文化的传播上占据着重要地位。精卫填海虽然是家喻户晓的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但是有关它的动画创作研究较少。
最近这几年,中国的经济取得好且飞速的发展,同时这使得艺术也有了较大的改变。我国的油画的确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崭新旅程,中国逐渐得由传统封闭转向于较为开放的社会背景,逐渐的让我国油画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然而仔细思考后我们不难得出,非常现实的一个点:作品有很多,真正能够让大家产生共鸣的优秀作品还是非常少的。所以,要把我国的历史和文化巧妙地结合到当代油画作品中,结合这种形式的西方美术表现,走出属于自己的
苔藓植物具有特殊的生活史策略,配子体占优势,没有维管组织,营养主要来自于茎叶吸收,对基质专一性强,世代时间短,种群定居和消亡快速,能用孢子远距离传播。因此,苔藓植物往往有与维管植物不同的生态学现象和形成机制。茂兰国家自然保护区位于贵州省南部荔波县境内,具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功能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方面,近年来有关植物功能多样性的特点、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与物种多样性的关系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这方
21世纪数字与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推动了社会各行各业的变革。艺术也不例外,CG绘画作为信息科技和文化艺术结合的新兴产物,早已在艺术界崭露头角,精湛又美不胜收的CG画作层出不穷,自发展以来对传统图像视觉的冲击非常之大。再看传统油画,油画历史悠久,在艺术的地位举足轻重。如今传统油画也正面临相当大的挑战,现今油画在经历各种变革后正向更多元化的方向尝试。油画与CG绘画看似生活在不同的艺术生态圈,实际它们之间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规模和发展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者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2018年成都市委市政府出台《建设西部文创中心行动计划(2017—2022年)》,按照“一年全面启动、三年跨越式发展、五年基本建成”的总体要求,推动文创产业发展水平进入全国第一方阵。成都市青羊区在这一格局中,也确立了打造文博创意之都,担当西部文创中心门户的定位,而位于青羊区的“明堂”,则成为
中国汉画像砖盛行于两汉时期,是汉代孝廉文化、厚葬风俗的历史产物,其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汉画像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一部分,其砖雕技法独特,砖面图像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中,汉画像砖的图像纹样是对汉代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的一种再现方式,其丰富的象征性图像内容,通过压印及雕刻的方式呈现,具有绘画与雕刻的双重艺术特征,被誉为民族艺术的珍宝,世界文物宝库的瑰宝。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发展,许多老工业区被新的工业区取代,产生了大量的厂房、仓库等旧工业建筑闲置。这些厂房建筑虽然已经逐渐失去了生产功能,但其本身所蕴含的历史文脉价值、经济价值和艺术价值从未消失。为此,国家大力推进对工业遗产的保护,倡导“空间换地”,提出加大对旧厂房改造的支持力度,力图充分挖掘土地利用潜力。本文针对工业遗产保护视野下的旧厂房空间进行研究。通过整理归纳、实地调查、比较分析等方法,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