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减轻中小学生的学业负担,教育部1999年下达了“减负”通知。通知规定:所有中小学都不得在假期组织补课(毕业班除外),“补习”这一块从学校口中“割”出来的“蛋糕”很快就被推向了市场,并大受学生及家长欢迎,形成了校外补习现象。尤其是近些年,校外补习呈现出一种激烈增长的趋势:吸取社会各方面的融资,形成了地区和全国连锁的发展趋势。随着校外补习的发展,社会各界人士对校外补习现象投入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出现大量研究校外补习的文献。随着研究的深入,对校外补习的认识更加清晰,对校外补习的态度也由最初的反对逐渐转变为客观认识,普遍认为校外补习满足了家长和学生对差异化、个性化教学的需求,校外补习已经成了学校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其存在有合理性。本研究的主题是小学阶段校外补习机构教学活动。为此,笔者选取了北京市一所有20年办学历史的J校外补习机构作为具体研究对象。立足于J机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笔者通过观察法和访谈法收集了校外补习机构教学活动资料。了解校外补习机构的现状,通过对现状的分析,概括其教学活动的特点;思考校外补习机构的教学活动的不足并提出优化建议。本论文总共包括四个部分:第一章导论部分论述了选题缘由、研究目的和内容、研究思路和方法,鉴定了核心概念,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意义,并对校外补习机构教学的研究进行了文献综述。第二章对校外补习的发展做了历史回顾,根据每个时期校外补习活动呈现的特点,将校外补习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依附于学校办学的萌芽期、逐渐市场化的成长期和完全市场化的蓬勃期。第三章立足于J校外补习机构的英语课堂教学,通过观察法和访谈法,获得关于教学目标、课程与教材、教学方法、教学主体、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一手资料。第四章基于获取的资料,笔者分别从特点、不足和建议三个方面入手,对校外补习机构的教学做分析。首先,总结了校外补习机构教学活动的特点。表现在:教学目标上专注于知识的掌握;教学方法上重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程和教材上注重自主开发课程和选择教材;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专注于小班化的形式;在教师培训方面注重教学实践的培训;在教学思想上植根于行为主义理论。其次,分析了校外补习机构教学活动的不足。表现在:缺少对学生学业评价的管理;缺少对教师理论素养的培训;缺少对家长陪听制度的管理。最后,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是要设立校外补习机构教学监管部门;二是对学生的学业评价要做到科学化和制度化;三是要加强对教师的理论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的理论素养;四是要制定相关条例,完善家长陪听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