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火山—次火山热液型矿床是在同期多次的火山喷发和岩浆作用晚期或间歇期,上升的岩浆从地壳深部携带大量的重金属化合物等成矿物质,由于喷气和热液活动异常强烈,在一定的温度、压力等条件下,沿导矿断裂上升气液与围岩或气液之间发生交代作用,改变其成矿溶液的物理化学性质,使其以化合物的形式聚集和沉淀,形成火山热液矿床。大板地区铜多金属矿属于火山—次火山热液型。目前本区此类矿床研究颇少,本文在充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分析研究基础上,对成矿地质条件、控矿因素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确定矿床类型、找矿标志并建立成矿模式,对今后在大兴安岭中南段同类型矿床研究提供一定指示作用。本文依托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查干沐伦等四幅区域矿产调查项目,查明了本区地层、构造、岩浆岩发育及分布,建立了地层系统;运用地球化学分析手段,结合区域地球化学异常的分布特点查明了本区矿源层;通过遥感、地球物理特征分析结果,运用构造几何学、构造演化历史的研究方法有效识别地质体的物性与运动状态,解释了构造与成矿关系;充分调查岩体的地质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为研究区构造演化和成矿预测提供岩石学约束,同时对研究区找矿前景和潜力进行了综合分析。取得了以下认识:1、根据《内蒙古自治区岩石地层》和本次野外工作的实测地层剖面资料,对研究区地层进行了清理,建立了14个岩石地层单位。把二叠系地层三分为上、中统,中统早期,建立了由二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和第四系组成的地层系统。二叠系为褶皱基底,侏罗系、白垩系和第四系为沉积盖层。2、区域上主要的构造运动为华力西及燕山中、晚期运动。华力西运动使二叠系地层强烈褶皱并伴随中酸性岩浆侵入和区域岩石浅变质作用,形成了区内较为显著的北东向构造行迹,组成了区内构造格架的主体,它对于华力西晚期岩浆活动及燕山期岩浆侵入、火山作用及内生矿产的形成均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也决定了区内岩体及火山建造的展布形态。燕山运动主要特点是断裂、地壳上隆和岩浆活动。与此伴生的成矿作用十分强烈,是区内内生矿产的重要成生时期。燕山运动早期继承了华力西晚期构造应力场,晚期以岩浆侵入及断裂活动为主要表现形式,形成北北东及北东向断裂和长轴北东向展布的火山机构的火山链。3、确定了6个火山机构和10个火山口,它们是中生代火山-岩浆-构造活动时期的产物。根据岩石学和同位素地质学特征确定了岩浆定位时代年龄为136Ma-142Ma,并利用稀土示踪原理探讨了岩浆起源。4、研究区内的火山活动是岩浆活动的表现之一,强烈火山喷发并不是成矿最佳时机,甚至可以破坏原有成矿系统,火山的间歇期和火山活动减弱晚期是成矿最佳时期,特别是火山活动期末伴随着岩浆侵入所形成的次火山热液是成矿最有利的时段。因此火山活动伴随着次火山热液成矿活动导致形成次火山热液金属和非金属矿床的物质来源,火山断裂提供了通道及矿液淀积场所。5、通过综合分析,区域成矿模式可概括为具一定时空域特征的成矿系统内构造活动、岩浆活动和成矿活动构成的“三位一体”模式,在侏罗纪构造—岩浆穹窿或火山机构中,侏罗纪火山—侵入岩浆演化分异伴随发生铜多金属或铅锌银多金属成矿作用而形成矿床。6、依据地质、物化探、遥感地质、矿产信息,在研究区内成矿系统中圈定了成矿集中区,在成矿集中区中根据矿产检查成果圈定了找矿靶区,并对其深入分析,总结归纳了该地区矿床的成矿控矿因素、找矿标志等,指出了进一步的找矿远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