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熹是中国儒学发展史上与孔子前后相继、南北辉映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也是宋明时期“理学”的集大成者。他通过讲学授徒、著书立说等丰富的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在其完备而系统的理学基础之上,形成了一套独特的道德教育思想体系。朱熹的教育思想正是在其理学体系的基础上发展、衍生而来的,而他理学教育的中心就是道德教育。对于朱熹《家训》道德教育思想进行系统梳理和归纳分析,探究其道德教育思想在现代社会道德教育实践中所具有的现实价值,深入挖掘其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论精髓和思想实质,吸收和鉴取其中的有益成分,对于现代社会道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元。在中华文明史的五千年发展历程中,我们的祖先一贯重视家庭的道德建设。古代家训现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宗法血亲社会重要的文化现象。朱熹《家训》作为古代家族文化教育的典范,思想植根深厚、含义博大精深,是各大宗族、大家制定族规、家法、家典的主要依据,是朱熹晚年对其长孙朱鑑修身进德的深情嘱咐和殷切期望,深刻的反映了朱熹的道德教育思想,是朱熹毕生理论研究的熔铸与生活感悟的充分体现。本论文围绕朱熹《家训》道德教育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及其理论渊源,较为全面、系统地梳理了朱熹《家训》道德教育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并以此为基点专门对其道德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进行探讨,归纳出朱熹《家训》道德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进而提炼其道德教育思想的实践途径及其培育方法,最后对朱熹《家训》道德教育思想进行一定程度的历史评价,分析证明其对现代社会道德教育的重要启示。论文总体上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主要介绍朱熹《家训》道德教育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及其理论渊源。伟人生活在一定的文化传统中,同时理论是历史的一面镜子,朱熹《家训》道德教育思想的形成同南宋当时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条件以及作者个人生平与教育活动密切相关。朱熹《家训》道德教育思想在理论上源起孔孟,师承理学先驱,同时博采众长,析取湖湘学派。第二章通过朱熹《家训》相关文献的研读,归纳、概括出朱熹《家训》道德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基本特征。本部分从心论、理论、性论的角度分析了朱熹《家训》道德教育思想形成的哲学理论基础,并将朱熹《家训》道德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归纳为:明人伦—以“理”为基础的道德准则;立警言—以“德”为中心的治世态度;重德修身—以“和”为归宿的处事方法。在对其道德教育思想主要内容归纳的基础之上,概括出朱熹《家训》道德教育思想的三大基本特征:内容的实践导向性、文化价值的普适性、实践原则的统一性。第三章侧重于立足实践层面,系统概括、阐释朱熹《家训》道德教育思想的实践原则及其培育方法。其实践原则主要包括:德智相辅、德教为先,知行并立、立志笃行,法理相需、引导与防禁并用。并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充分运用颐养天性、重德修身,以境育情、价值引导,外求诸人、反求诸己,学问致思、躬行践履等培育方法,以期实现道德教育原则和方法的价值统一。第四章对朱熹《家训》道德教育思想进行较为全面、客观的历史评析,并以此为基点进一步探讨朱熹《家训》道德教育思想于当代社会道德教育的现实启迪。朱熹《家训》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其道德教育思想集价值与局限性于一体。立足当代,重新审视朱熹《家训》道德教育思想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创新现代社会道德教育实践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