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棕榈科植物是泛热带分布的一个主要类群,然而对该科植物的系统演化和地理扩散知之甚少。该科植物是热带雨林的优势种,其物种多样性的演化对维持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地史时期棕榈科植物的多样性,对追索热带雨林的演化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广西宁明渐新世棕榈科植物化石进行了细致研究和系统分类鉴定,依据化石的宏观形态和解剖学特征,鉴定叶化石 5 属 8 种:Calamus ningmingensis sp.nov.(宁明省藤),Chuniophoenix slenderifolia sp.nov.(狭叶琼棕),Livistona roundifolia sp.nov.(圆叶蒲葵),Livistona latipetiolus sp.nov.(宽柄蒲葵),Sabal guangxiensis sp.nov.(广西沙巴棕),Saballongiaxis sp.nov.(长轴沙巴棕),Trachycarpus formosa sp.nov.(美丽棕榈)和Trachycarpus torchensis sp.nov.(火炬棕榈);果实化石1属1种Arenga sp.(桄榔未定种);花粉化石4属5种:Arecipitessp.1(槟榔粉属未定种1),Arecipite.2(槟榔粉属未定种2),Dicolpopollissp.(双沟粉属未定种),Monocolpopollenites sp.(单沟粉属未定种)和Sabalpollenites sp.(扇巴棕榈粉属未定种)。结合已有的化石记录和高精度的古地理重建软件,对省藤属、琼棕属、蒲葵属、沙巴棕属、棕榈属和桄榔属的生物地理演化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讨论。提出渐新世时省藤属在中国南方已经有了比较广泛的分布,涵盖了南部的广东、广西和海南等地。化石记录表明,琼棕属是棕榈科植物在渐新世时分化形成的新类群,与当今利用植物分子数据得出的结论相吻合。宏观形态和微观构造表明,蒲葵属的2个化石新种明显不同于我国西藏拉孜地区和海南长昌盆地始新统的Livistona tiberica和Livistonasp.,因此代表了该属在亚洲东南部的新类型。新建立的广西沙巴棕和长轴沙巴棕化石种,与现分布在美洲的沙巴棕属现生种较相似,支持了渐新世时我国(东)南部与北美洲之间存在物种交流的可能性。当前研究表明,棕榈属植物在渐新世时,已经扩散至喜马拉雅-横断山区分布中心。当前桄榔属化石是该属最早的、确凿的化石记录。因此说明渐新世时,桄榔属植物在亚洲南部已经有分布。利用SPSS分析软件,对我国棕榈科植物的物种多样性与分布区气候因子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棕榈科植物物种多样性(Y)与年均温(x1)、年均降雨量(x2)和生长季降雨量(x3)具有一定程度的回归关系;其中与x1正相关,相关性明显;与x2负相关,相关性比较明显;与x3正相关、相关性稍明显;整体反映了我国现生棕榈科植物对温暖环境的偏好性。由于宁明地区渐新世古气候与现在的较相近,整体上相对温暖,因此推测当时该植物群中棕榈科植物的种级多样性可能比现在稍多一些,但种数差别可能不大。另利用Excel对SPSS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同样支持我国棕榈科植物总物种数多样性与年均温、年均降雨量和生长季降雨量具有一定程度的的相关性,并验证了 SPSS中Linear Regression的可行性。通过测定Chuniophoenix slenderifolia sp.nov.,Livistona roundifolia sp.nov.,Sabal guangxiensis sp.nov.,Trachycarpus formosa sp.nov.,Trachycarpus torchensis sp.nov.五种化石棕榈科植物及其最近亲缘种的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并利用植物水分利用效率关系式WUE=Ca*(1-Ci/Ca)/1.6估算了它们的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棕榈科化石种的碳同位素分馏要高于棕榈科的现生种,而水分利用效率低于其最近亲缘种。说明化石植物可能生活在更为温暖潮湿的气候环境中。通过对我国棕榈科植物化石的系统分析并结合已有的化石记录,深入探讨了新生代我国棕榈科植物的多样性变化。始新世的化石记录约涉及到9种类型。然而渐新世化石记录的多样性发生了明显的提高,约包含有16种类型。涉及到贝叶棕亚科的刺葵属、琼棕属、蒲葵属、沙巴棕属、棕榈属和桄榔属,以及鳞果亚科的鳞果榈属和省藤属;其中新产生的类型就有9种。因此,化石记录表明,渐新世我国棕榈科植物多样性发生了明显的提高。根据古地理分布和古气候特征推测,当时我国棕榈科植物多样性的提高,可能与我国南部暖热的气候有关。在中新世,我国自东部、南部沿海至西部、北部内陆由温暖潮湿递变为较干旱的气候环境。这种气候变化,可能是当今我国棕榈科植物多样性相对世界其它地区明显降低的主要因素,并导致其形成了现在的地理分布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