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产业跨境转移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经济学研究重点关注的领域之一。改革开放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承接了大量制造业转移,通过不断嵌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成为国际分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发展成为全球第一制造大国和货物贸易大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环境压力加大、东部部分地区土地愈加稀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中国制造业也面临新的发展瓶颈。一方面,越南、墨西哥、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加大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力度,形成对中国低端制造业的替代;同时,美国、法国、日本等发达经济体实施“再工业化”、“制造业回流”等政策,中国制造业产业发展面临“两头挤压”的困境,特别是对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而言,若不能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则面临快速发展的新兴经济体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中国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长期依赖“两头在外”的“接单-出口”模式,不掌握产品的研发设计和国际市场营销渠道,容易产生“路径依赖”、并逐渐形成“低端锁定”的不利局面。2018年美国对中国发动的贸易战以及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更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产生了复杂影响,全球产业布局和国际分工体系面临新一轮的调整。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服装、制鞋等,也已经出现了成规模向东南亚等海外地区转移的迹象。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将何去何从,成为了国内政、学、产等各方面关注的焦点之一。一种观点认为,按照赤松要的雁形理论(the flying-geese model),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这种转移是必然趋势,中国国内已经到了产业转型升级的阶段,处于中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应该适度向外转移,以便腾笼换鸟,推动国内产业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跃升。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仍是中国的重要支柱产业,在就业、税收、外贸进出口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我国仍有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空间和比较优势,应防止劳动密集型产业过快向海外转移,避免国内出现“产业空心化”的风险,要力促传统密集型产业留在中国。因此,本文将中国传统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外跨境转移和产业转型升级作为研究主题,在考察中国传统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跨境转移和转型升级共存情况的基础上,分析产业跨境转移对国内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讨论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和策略。本文的主要研究思路和内容如下:首先是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等引言,以及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明确本文的研究对象为纺织业等中国6个劳动密集型产业,系统梳理已有关于产业转移和转型升级的理论和文献,对相关研究进行了述评。然后,本文较为系统地对中国6个代表性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跨境转移和转型升级情况进行分析。在产业转移方面,通过贸易份额、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基于投入产出框架的产业转移价值量等三种指标,衡量产业跨境转移情况;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从过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产业链升级等四个方面,分析产业转型升级情况,并通过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对6个产业的贸易增加值率进行测算,以反映产业转型升级的总体趋势。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实证分析,从产业数据、省际面板数据和企业数据三个层面分别构建了实证模型,检验了产业跨境转移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然后,通过分析相关企业案例,进一步验证了中国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外的跨境转移可以让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本文以实证分析为基础,结合现有研究成果,提出了“四位一体”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框架,认为应通过培育和发展国内市场、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提高引资水平、积极有序对外投资等四个方面促进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并分析了相关转型升级策略。最后,本文根据所得研究结论,提出了中国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跨境转移和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结论是:第一,受国内外环境变化影响,中国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在发生跨境转移。从贸易份额、对外直接投资和价值量测算等方面的数据分析来看,2014年前后中国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跨境转移开始出现加速。与其他国际产业转移的历史比较,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跨境转移的发生时间较晚、规模相对较小。第二,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明显成效。通过从过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产业链升级等四个方面考察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情况,发现中国6个代表性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明显进展。第三,中国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外转移对国内产业转型升级起到了正面的效应。通过对中国产业层面的面板数据分析,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外跨境转移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得到了验证,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外跨境转移与国内产业转型升级之间存在着正向关系。对中国省际层面的纺织业面板数据的分析,进一步验证了劳动密集产业跨境转移与我国产业转型升级之间的正向关系。对6个劳动密集型行业所包含的企业数据实证分析发现,企业的对外投资能够通过缓解企业的过度投资问题,从而达到提升企业投资效率的作用,说明从企业数据看,产业转移同样对产业转型升级具有正面影响。第四,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可通过“四位一体”路径进行转型升级。在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和在国际分工体系“共轭环流”中的大背景下,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处“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中国-发达国家循环与中国-发展中国家循环”两个双循环的交汇点。在这样的开放经济条件下,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与推动国内消费市场健康发展、外贸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吸引外资、积极有序对外投资是四位一体的。根据研究,本文提出六点政策建议:一是尽可能维持一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规模。根据文中实证分析,产业规模对产业转型升级具有正面意义。因此,本文认为,在国内比较优势逐渐削弱的条件下,还应通过向中西部转移、减税降费维持劳动密集型产业相对竞争优势,在国内维持一定规模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二是依托国内市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证研究也得到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产业升级具有显著影响的结果。未来,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要维持发展势头,还要进一步发挥国内需求的作用,依托国内庞大需求的潜力和对消费升级的动力,有效推进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三是支持劳动密集型企业有序走出去。本文通过分析认为,产业的部分对外转移有助于国内产业转型升级。未来,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应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充分利用中国自贸协定安排,逐步构建以国内产业为主体的区域性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体系,形成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与产业对外转移相互促进。四是加强劳动密集型产业研发投入。在文中的实证分析中已经验证,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技术升级对产业转型升级具有显著影响。基于此,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应立足自主研发相关技术进行转型升级,需要从顶层设计上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创新提供更多政策支持,比如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企业进行研发投入,提供与高新技术企业同等的税收优惠政策等。五是强化进出口贸易高质量发展导向。要让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实现以质取胜,摆脱长期以来以价格竞争抢占国际市场的依赖,重点是推动劳动密集型产品高端化、生产智能化发展。六是通过高水平外商投资吸引更多高端国际生产要素流入。外资企业可以成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国际高端设计、营销人才向中国聚集的桥梁和纽带,通过引入高水平外资企业,可以吸引高端国际人才流入,为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动能。本文的创新点在于:第一,将产业跨境转移和产业转型升级的研究推进到中观产业层面。现有关于产业转移和产业转型升级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宏观的制造业层面,不少成果都是对中国制造业转移和产业结构优化的分别研究。本文从贸易份额、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基于投入产出框架的产业转移价值量等三个角度,分析了中国6个代表性劳动密集型行业的产业转移情况;又基于贸易增加值率等9个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行业的产业转型升级指数。从中观的产业层面,较为系统地分析了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跨境转移和转型升级的整体情况。第二,就劳动密集型产业跨境转移对产业转型升级的相互影响机制进行了探索,并对其进行了实证分析。从研究视角来看,国内外不少专家学者研究产业转移对国内产业升级的效应时,或者从宏观视角分析对外直接投资或产业转移对国内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或者从微观视角研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行为对国内母体企业的技术溢出和生产效率提升的影响。深入到具体产业层面,研究某个或某类行业的产业转移对国内产业发展影响的研究还不多。本文探索了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跨境转移对产业转型升级在市场扩张等四个方面效应的影响机制,并在构建产业升级指数的基础上,从中国6个代表性劳动密集型产业、纺织业省际面板数据以及企业经营数据等三个层面,分别实证检验了中国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外转移的转型升级效应,这使得关于产业转移对国内产业发展效应的研究更加全面、深入。第三,基于对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国际分工体系“共轭环流”的两个双循环的认识,提出了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处于两个双循环交汇点的观点,并根据这一判断认为,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与推动国内消费市场健康发展、外贸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吸引外资、积极有序对外投资是四位一体的发展路径。在这一框架下,提出了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型升级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