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对多巴胺能神经元突触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

来源 :青岛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trak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第二大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运动迟缓,静止性震颤,姿势反射障碍等。PD的主要病理学特征是黑质(Substantia nigra,SN)多巴胺能神经元的进行性变性死亡。到目前,该病病因尚未明确,但最近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SN铁过度沉积可能是PD发病的关键因素之一。SN区铁增加会产生活性氧和活性氮等物质,促进了细胞内α-突触核蛋白的形成,从而引起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死亡;SN区铁沉积也可能通过铁死亡的方式介导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死亡。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突触功能的改变可能与多种神经精神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有关。在PD患者尸检研究中观察到纹状体(Striatum,Str)神经元的树突分支减少,树突棘密度降低。在PD状态下,Str中多巴胺(Dopamine,DA)的降低会降低棘突状投射神经元直接通路的活性及皮层兴奋性,且PD中DA的耗竭会导致大量树突的丢失。以上证据提示突触功能的改变参与了PD的发病。在哺乳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中,谷氨酸是最重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它在记忆、突触可塑性和神经元发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突触传递效能的改变主要与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NMDAR)和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恶唑丙酸受体(α-amino-3-hydroxy-5-methyl-4-isoxazole-propionicacid receptor,AMPAR)的表达及其介导的诱发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或电流变化有关。研究表明SN和Str存在大量的谷氨酸能投射纤维,同时该部位又存在铁沉积,提示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着相互作用。本实验室的前期研究结果表明,NMDAR的过度激活会降低铁转出蛋白Ferroportin1的表达,增加铁转入蛋白二价金属阳离子转运蛋白1的表达,导致铁的转出减少,转入增加,从而增加了细胞内铁的聚积。但是,铁过载对于NMDAR、其他谷氨酸受体的表达及突触功能的影响尚不清楚。因此,本实验应用葡聚糖铁制备高铁Wistar大鼠动物模型,应用蛋白免疫印迹的实验方法检测了SN及Str的谷氨酸受体及突触功能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在原代培养的腹侧中脑(Ventral midbrain,VM)神经元上,应用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术,蛋白免疫印迹法,酶联免疫吸附(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等实验技术观察了枸橼酸铁铵(Ferric ammonium citrate,FAC)对神经元谷氨酸受体的表达及突触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结果如下:1.Wistar大鼠腹腔注射葡聚糖铁或生理盐水4 h后,进行行为学检测。旷场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葡聚糖铁组大鼠的运动总距离(P<0.01),中央区频率(P<0.05)及中央区时间的百分比(P<0.05)均有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SN及Str中多巴胺转运蛋白(Dopamine transporter,DAT)及单胺囊泡转运蛋白2(Vesicular monoamine transporter-2,VMAT-2)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葡聚糖铁组大鼠SN区VMAT-2的表达无明显变化,DAT的表达下降(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葡聚糖铁组大鼠Str中VMAT-2和DAT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明显改变。3.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SN及Str中NMDAR亚单位NMDAR1,NMDAR2A及NMDAR2B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葡聚糖铁组大鼠SN区谷氨酸受体NMDAR1(P<0.05),NMDAR2A(P<0.05)及NMDAR2B(P<0.05)的表达均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葡聚糖铁组大鼠Str中谷氨酸受体NMDAR1(P<0.05),NMDAR2A(P<0.01)及NMDAR2B(P<0.05)的表达均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SN及Str中其他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如AMPAR1,神经元活动调节的细胞骨架蛋白(Activity-regulated cytoskeleton-associated protein,Arc)和突触后密度蛋白95(Post-synaptic density 95,PSD-95)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葡聚糖铁组大鼠SN中AMPAR1(P<0.05),Arc(P<0.05)及PSD-95(P<0.01)的表达均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葡聚糖铁组大鼠Str中AMPAR1(P<0.05),Arc(P<0.05)及PSD-95(P<0.01)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亦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SN及Str中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euronsal nitric oxide synthase,nNOS)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葡聚糖铁组大鼠SN中nNOS的表达明显增加(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葡聚糖铁组大鼠Str中nNOS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变化。6.在原代培养的VM神经元上,给与FAC处理24 h后,检测细胞内可变铁池(Labile iron pool,LIP)、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及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FAC组细胞内LIP明显增加(P<0.01),线粒体膜电位降低(P<0.01),ROS水平增加(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7.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对VM神经元中的VMAT-2和DAT蛋白进行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FAC组中的VMAT-2表达降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FAC处理后VM神经元的DAT的表达无明显改变。8.采用ELISA的方法检测VM神经元上清中谷氨酸水平,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细胞中NMDAR1,NMDAR2A及NMDAR2B的蛋白表达。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FAC组VM神经元上清中谷氨酸水平明显增加(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AC处理后VM神经元上NMDAR1(P<0.05),NMDAR2A(P<0.01)及NMDAR2B(P<0.05)的表达均明显下降,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9.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对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AMPAR1,PSD-95和Arc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FAC处理组VM神经元中AMPAR1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Arc的表达也明显降低(P<0.05),PSD-95的表达明显增加(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0.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对VM神经元膜蛋白中的NMDAR(NMDAR1,NMDAR2A,NMDAR2B)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FAC处理组VM神经元膜上的NMDAR1的表达升高(P<0.05),NMDAR2A的表达明显升高(P<0.05),NMDAR2B的表达明显升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1.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对细胞中的nNOS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FAC组nNOS的表达水平显著增加(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以上结果表明,葡聚糖铁诱导的高铁大鼠模型存在DA转运失衡,谷氨酸受体NMDAR、AMPAR及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的表达降低,提示铁超载可能通过影响DA稳态、兴奋性突触传递和突触功能参与PD的发病;进一步的体外实验证实高铁可增加细胞内游离铁和ROS水平,降低线粒体膜电位;并能够通过增加PSD-95的表达使膜上的NMDAR的表达增加,尤其是NMDAR2B,增强NMDAR介导的兴奋性毒性,导致VM神经元损伤;此外,铁过载还能导致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的表达降低,提示高铁可能通过影响突触可塑性参与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功能调控。该研究结果将有助于进一步了解高铁对突触功能的调控作用及可能的机制,为研究铁沉积与突触功能的关系提供了实验基础。
其他文献
目的软骨细胞在单层培养与传代过程中出现的去分化现象极大地限制了其功能和应用。除了少数典型的去分化标志物,目前对软骨细胞去分化的了解相对较少。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究软骨细胞去分化初期基因表达的整体改变情况,对比不同的培养方法对软骨细胞基因表达的影响,借助三维(3D)水凝胶能够维持软骨细胞表型的特点鉴定软骨细胞去分化的潜在标志物。方法首先将原代软骨细胞(P0)和传代一次的软骨细胞(P1)进行形态学检测来探
目的分析SFTS患者不同病程时期外周血Th17、Treg细胞比例和IL-17、IL-10、TGF-β1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动态变化,探讨其在SFTS疾病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1.收集2019.04至2020.10于青岛市第六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住院且符合入组条件的SFTS患者,根据病情危重程度分为轻症组(n=47)和危重组(n=30),并纳入一般条件相对应的健康人(n=30)为对照组。2.收集并记
目的:心力衰竭患者中,很多存在高尿酸血症,其临床预后差,病死率高。而黄嘌呤氧化酶相关氧化应激在心衰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影响也不断被研究者关注。随着心衰的逐渐加重黄嘌呤氧化酶的活性及数量也随之增加。本研究旨在通过队列研究评估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非布司他对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队列研究方法,连续性收集2014至2017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伴有高尿酸血症的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
目的支气管哮喘作为非传染性慢性气道疾病,具有可治、可控、不可愈,反复发作的特点。本研究旨在构建预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后近期复发风险的Logistic回归模型及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并通过绘制两模型ROC曲线,比较两模型预测效果。为探索影响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后近期复发的重要因素,有利于临床护理人员为支气管哮喘患者制定针对性护理策略,为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者出院后延续护理提供方向。方法本研究选取青岛市某三
化感作用是植物或微生物通过向环境释放次生代谢产物对自身和其他植物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伤害作用或有益作用。化感次级代谢产物又称为化感物质,是植物或微生物发挥化感效应的物质基础,通过作用于其他植物的不同生长发育阶段而产生影响,寻找化感物质是植物源农药研究和开发的重要发展方向。本实验以柳兰和白鲜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化感作用,找寻其潜在的化感次生代谢产物。本实验研究柳兰花、茎、蒴果和叶水提取液对受体植物莴苣种
目的:利用三维斑点追踪成像(3D-STI)技术评价不同构型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扭转动力学,探讨3D-STI技术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功能测定中的作用,以期给予临床治疗一定的参考和帮助,更好地服务于患者。方法:收集2016年12月至2020年11月来我院就诊并被临床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130例,根据患者左心室情况将其分成以下4组:左心室构型正常(LVN)组32例、左心室向心性重构(CCR)
目的抗生素耐药性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关注的焦点。本研究目的是确定bla NDM(New Delhi metallo-β-lactamase)和mcr(mobile colistin resistance)基因在中国的分布特征,判断bla NDM和mcr基因的出现与碳青霉烯和多粘菌素类抗生素的选择性压力的关系,为抗生素耐药的控制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在2010-2020年之间随机选取中国的10个
目的研究n-3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对糖尿病妊娠诱导的子代神经管畸形(NTD)的影响及机制。方法1.糖尿病孕鼠模型建立方案及干预策略:200只8周龄ICR小鼠(雌鼠150只,雄鼠50只),饮食适应1周后,将雌鼠与雄鼠在夜间按3:1的比例合笼交配,次日清晨观察到雌鼠有阴道栓即交配成功,记为孕期第0.5天(E0.5d),将孕鼠随机分为5组:健康对照组(AIN-93G标准饲料喂养)、糖尿病对照组(A
目的本研究旨在调查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现状,并分析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以期为医务人员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从而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本研究包括两部分内容。1.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的量性研究:2019年9月至2020年1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青岛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两个院区三个康复病房的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编制的一般资料调查表、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目的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和发病率逐年上升,到目前为止已成为全球最常见的死亡病因之一,对于其发病原因的探究也成为临床研究的重大命题。心肌肥大属于心血管疾病的典型病理表现,长期的病理性肥大最终会导致心肌收缩失调和心力衰竭,这也就大大增加了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心肌肥大的病理性表现之一就是心肌细胞肥大,其主要内在机制是细胞中蛋白质的合成增加以及降解减少。然而,UPS(Ubiquitin prot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