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本研究旨在调查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现状,并分析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以期为医务人员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从而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本研究包括两部分内容。1.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的量性研究:2019年9月至2020年1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青岛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两个院区三个康复病房的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编制的一般资料调查表、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旨在调查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现状,并分析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以期为医务人员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从而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本研究包括两部分内容。1.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的量性研究:2019年9月至2020年1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青岛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两个院区三个康复病房的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编制的一般资料调查表、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世界卫生组织残疾评定量表、佳格医院环境因素量表、脑卒中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应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主要包括描述性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多元线性分层回归分析。2.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的质性访谈研究:2020年12月至2021年1月,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青岛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两个院区三个康复病房的脑卒中患者作为访谈对象,对其进行一对一半结构式深度访谈。基于内容分析法提取患者陈述中有意义的概念,再根据Cieza A等提出的链接规则将提取出的有意义的概念链接到相应的ICF类目,最终形成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的ICF类目池。结果1.量性研究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脑卒中患者238例,其中男性162例(68.1%),女性76例(31.9%),年龄范围29~87岁,平均年龄(60.23±10.93)岁。(2)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最低得分为82分,最高得分为228分,总得分为(163.47±34.06)分。各维度得分情况如下:精力(9.36±3.42)、家庭角色(8.75±2.90)、语言(20.02±5.63)、活动能力(19.79±7.97)、情绪(15.77±4.17)、个性(10.21±2.55)、自理能力(16.52±6.21)、社会角色(15.55±5.29)、思维(8.81±2.98)、上肢功能(17.53±5.95)、视力(13.51±1.96)、工作或劳动(7.66±3.54)。(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合并慢性疾病数量以及病程的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婚姻状况、居住情况、居住地、医疗费用支付方式、脑卒中类型、发作类型的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得分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得分(r=-0.703,P<0.01)、焦虑得分(r=-0.268,P<0.01)、抑郁得分(r=-0.585,P<0.01)、活动得分(r=-0.675,P<0.01)、参与得分(r=-0.705,P<0.01)、环境因素得分(r=-0.248,P<0.01)呈负相关。(5)多元线性分层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神经功能缺损程度(β=-0.320)、参与(β=-0.251)、抑郁(β=-0.242)、活动(β=-0.199)、文化程度(β=0.123)、病程(β=-0.099)、合并慢性疾病数量(β=-0.086)是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以上7个因素共同解释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总变异的72.4%(F=52.815,P<0.001)。2.质性研究结果:(1)本研究共访谈脑卒中患者19例,其中女性7例(36.8%),男性12例(63.2%),年龄范围38~86岁,平均年龄(62.53±12.01)岁。(2)本研究共计从脑卒中患者访谈内容中提取出204个有意义的概念,链接到相关ICF类目75项,包括身体功能部分(b)类目数23项,身体结构部分(s)类目数3项,活动与参与部分(d)类目数24项和环境因素部分(e)类目数25项。其中频数最高的5个ICF类目是:d450步行(79.0%,n=19)、b134睡眠功能(52.6%)、b710关节活动功能(47.4%)、b280痛觉(42.1%)、e580卫生的服务、体制和政策(42.1%)。另有3个有意义的概念不可被链接到ICF类目,分别是:就医延迟、新冠疫情和跌倒恐惧。结论1.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处于中等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2.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身体功能和结构、活动和参与、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等多因素影响。医务人员应综合考虑这些影响因素,全方位、多角度、针对性地开展相应的干预措施,才能切实改善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
其他文献
疟疾作为一种典型的虫媒传播疾病,到21世纪初,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已得到控制。但是疟疾的传播媒介按蚊仍广泛存在于安徽、海南、云南等省份,在尚未消除传播媒介的条件下,疟疾有再次暴发的可能。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入探究疟疾的传播特性以及分析疟疾重新流行的风险,这将为制定合理的疟疾防控措施提供指导性建议。本文以安徽省为例,首先,我们应用SARIMA模型与Gibbs sampling方法研究了近十年来间日疟和恶性疟
麻疹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急性传染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近年来我国的麻疹免疫覆盖率已超过95%,但麻疹在我国仍然反复流行。目前对我国麻疹流行的研究多集中于流行病学、血清学等领域,而对麻疹的传播动力机制方面的研究还很有限。我们前期的研究发现,麻疹在我国各地区的流行呈现强烈的相关性,因此我们有必要从空间传播动力入手,分析麻疹在我国空间传播的特性以及动力机制,寻找在高免疫率覆盖条件下,麻疹在我国迟迟得不
目的软骨细胞在单层培养与传代过程中出现的去分化现象极大地限制了其功能和应用。除了少数典型的去分化标志物,目前对软骨细胞去分化的了解相对较少。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究软骨细胞去分化初期基因表达的整体改变情况,对比不同的培养方法对软骨细胞基因表达的影响,借助三维(3D)水凝胶能够维持软骨细胞表型的特点鉴定软骨细胞去分化的潜在标志物。方法首先将原代软骨细胞(P0)和传代一次的软骨细胞(P1)进行形态学检测来探
目的分析SFTS患者不同病程时期外周血Th17、Treg细胞比例和IL-17、IL-10、TGF-β1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动态变化,探讨其在SFTS疾病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1.收集2019.04至2020.10于青岛市第六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住院且符合入组条件的SFTS患者,根据病情危重程度分为轻症组(n=47)和危重组(n=30),并纳入一般条件相对应的健康人(n=30)为对照组。2.收集并记
目的:心力衰竭患者中,很多存在高尿酸血症,其临床预后差,病死率高。而黄嘌呤氧化酶相关氧化应激在心衰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影响也不断被研究者关注。随着心衰的逐渐加重黄嘌呤氧化酶的活性及数量也随之增加。本研究旨在通过队列研究评估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非布司他对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队列研究方法,连续性收集2014至2017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伴有高尿酸血症的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
目的支气管哮喘作为非传染性慢性气道疾病,具有可治、可控、不可愈,反复发作的特点。本研究旨在构建预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后近期复发风险的Logistic回归模型及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并通过绘制两模型ROC曲线,比较两模型预测效果。为探索影响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后近期复发的重要因素,有利于临床护理人员为支气管哮喘患者制定针对性护理策略,为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者出院后延续护理提供方向。方法本研究选取青岛市某三
化感作用是植物或微生物通过向环境释放次生代谢产物对自身和其他植物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伤害作用或有益作用。化感次级代谢产物又称为化感物质,是植物或微生物发挥化感效应的物质基础,通过作用于其他植物的不同生长发育阶段而产生影响,寻找化感物质是植物源农药研究和开发的重要发展方向。本实验以柳兰和白鲜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化感作用,找寻其潜在的化感次生代谢产物。本实验研究柳兰花、茎、蒴果和叶水提取液对受体植物莴苣种
目的:利用三维斑点追踪成像(3D-STI)技术评价不同构型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扭转动力学,探讨3D-STI技术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功能测定中的作用,以期给予临床治疗一定的参考和帮助,更好地服务于患者。方法:收集2016年12月至2020年11月来我院就诊并被临床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130例,根据患者左心室情况将其分成以下4组:左心室构型正常(LVN)组32例、左心室向心性重构(CCR)
目的抗生素耐药性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关注的焦点。本研究目的是确定bla NDM(New Delhi metallo-β-lactamase)和mcr(mobile colistin resistance)基因在中国的分布特征,判断bla NDM和mcr基因的出现与碳青霉烯和多粘菌素类抗生素的选择性压力的关系,为抗生素耐药的控制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在2010-2020年之间随机选取中国的10个
目的研究n-3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对糖尿病妊娠诱导的子代神经管畸形(NTD)的影响及机制。方法1.糖尿病孕鼠模型建立方案及干预策略:200只8周龄ICR小鼠(雌鼠150只,雄鼠50只),饮食适应1周后,将雌鼠与雄鼠在夜间按3:1的比例合笼交配,次日清晨观察到雌鼠有阴道栓即交配成功,记为孕期第0.5天(E0.5d),将孕鼠随机分为5组:健康对照组(AIN-93G标准饲料喂养)、糖尿病对照组(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