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某区农村供水水质评估、供水现状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来源 :北京建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h9112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全可靠的饮用水与农村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水平息息相关,是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中的重要一环。华北某区农村饮用水水质评价与供水工程建设,对当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的稳定以及城乡一体化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华北某区农村供水工程进行调研,对比了饮用水水质评价方法,得出亟需处理的污染指标;分析了该地区饮水安全、供水管理以及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供水安全、供水管理和供水服务三个角度论述了供水工程可持续发展,并针对现存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合理建议。在饮用水水质的评价中,国标法和综合水质指数(WQI)均是以《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为评价依据,分别定性和定量反映供水水质的评价方法。健康风险评估把污染物负荷与人类健康联系起来,是评估污染物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危害的水质评价方法。通过上述3种方法对华北某区农村饮用水水质进行评估,可从不同维度评估供水水质情况,并对水质评估方法提出可行的改进建议。国标法和WQI评估结果显示水样合格率分别为51.4%和89.2%,对比国标法,WQI在解释地域饮用水的风险值大小以及判断该地水质是否适合饮用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对比前两种方法,健康风险评估不受国标限值影响,能够指出了限值之下指标的潜在健康风险。评估结果显示As和六价铬为主要污染物,其中Cr6+浓度低于标准限值,二者非致癌风险和致癌风险均超过10-6。污染物对儿童的非致癌和致癌总风险分别是成人的10倍和2倍。WQI与健康风险评估两者共同运用于饮用水水质评估,既涵盖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的重要指标,又对有较大危害的非致癌和致癌指标进行了饮用水摄入的暴露评价,可定量、全面以及客观的展示水质优劣,明确了该地区饮用水中的主要污染物为总大肠菌群数、As和Cr6+。在农村供水运行与维护方面,主要问题有:供水站有6%缺少水源保护措施,14%站区环境较差,存在饮用水安全隐患;8%的供水站供水配套设施未能及时运维检修,导致部分水质不合格;供水工程管理制度执行情况一般,缺少专业管理人员,未按要求公示的供水站高达85%;生产安全巡查监管力度弱,约10%的供水站巡查记录和档案保存不完整;入户计量表安装率仅为30%,水费收缴困难。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村民饮用水安全保护意识欠缺,相关部门政策执行力度不到位,另一方面为供水工程管理模式和供水服务落后。基于农村供水水质、运行和维护的调研与分析,对农村供水工程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如下:(1)在供水安全方面,应提高村民饮用水安全保护意识,政府及相关部门起统筹管理作用,形成“政府指导为主、监管为主,群众参与、监督为辅”的供水安全管理模式,加强饮用水水源地及供水环境的保护和管理。增加纳滤膜处理设备等供水配套设施,改善重金属超标水质,保障供水安全。(2)在供水管理方面,千吨万人供水工程应推行企业化运营和专业化管理模式,千吨万人以下供水工程应以小型工程委托管理模式为原型,委托专业机构辅助管理。定期开展管理人员专业培训,组织职能考核和交流活动。加强供水站消防管理和水质监测,构建卫生监督体系,进行安全生产巡查工作,实现动态管理。(3)在供水服务方面,明确供水服务过程的角色和功能分配,实现供水工程硬件交付向服务交付转变。提高村民的水费收缴意识,优化计量设施,利用现代化手段缴费,落实水价补贴和运行管护费用等保障机制。充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手段,构建信息化、智能化和自动化的控制管理系统,促进水务数据融合与共享,打造农村智慧水务服务体系。
其他文献
近年来,装配式建筑凭借生产效率高、工业化程度高、减少现场湿作业、减少环境污染等优势逐渐成为我国建筑行业研究和发展的热点。然而,装配式结构与现浇结构相比,其连接部位的可靠性对耗能能力产生较大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装配式建筑的工程应用。基于此,美国PRESSS项目提出一种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形式并在国外进行了工程应用,发现该结构形式既能满足装配式建筑结构发展的需求,又能够满足建筑结构对于抗震性
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为社会整体发展带来了诸多优点,但同时也带来了土地资源稀缺、环境承载压力过大、道路承受能力不足等缺点。建筑规划是解决土地资源稀缺的有效手段。传统建筑规划设计工作主要是由人工在已划定地块范围内提供多种建筑排布方案,设计过程消耗大量人力和时间。研究建筑排布自动生成可以减轻建筑规划设计师的设计压力,对相应地区发展规划和未来城市设计工作提供决策支持。基于此,本文主要研究基于优化生成对抗网
随着光伏器件、半导体设备、锂离子电池等在新能源领域的飞速发展,硅等半导体材料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以冶金级硅(MG-Si)为原料进行高纯硅的制备是其应用的关键。目前常见的制备方法有化学法、湿法刻蚀、冶金法、电化学法等,这些方法都存在高污染、高能耗、长流程、低效率等不足。发展低成本、高效率、低能耗和环境友好的硅提纯技术迫在眉睫。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性如下:(1)开发相分离提纯硅工艺。以镁金属与MG-S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由电气设备引起的火灾时有发生,人们对电气火灾监控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有效检测电气火灾,减少电气火灾的发生成为当今社会安全用电的重点。本文在温度和剩余电流检测电气火灾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对电气火灾发展状况和系统功能要求的研究分析,探讨了基于小波分析方法检测故障电弧的无线电气火灾报警系统的设计方法和总体方案。该系统主要由电气火灾探测器和监控主机组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很多城市雨洪治理领域显现出严重问题,城市硬化面积不断增大,导致原有场地的下垫面渗水能力降低,雨水无法及时下渗,城市洪涝问题频繁。线性排水等有沿程入流沟渠系统作为一项典型的城市排水系统,已经广泛应用到城市排水系统中。有沿程入流沟渠的水力特性研究对整个排水系统的设计有重大影响,有沿程入流沟渠属于明渠系统,是非均匀流,所以针对明渠均匀流的谢才公式显然不能直接应用,否则计算错误可
针对现行初中物理教材中部分演示实验操作难度较大,或者在实验前没有足够的创设物理情境的现状,提出了重构探究性物理实验的理念;以扬声器和"铜线古筝"的探究性物理实验的重构为例,落实了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路径规划技术作为实现空间服务和路径引导的基础,目前已经飞速发展并广泛应用于室外环境,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应急响应具有积极、重要的影响。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推进,国内高层建筑的覆盖率逐年增多,大型公共建筑的城市覆盖率也在逐渐提升,高体量、高精度的公共建筑内部空间加剧了人们的寻路负担,越来越频繁的室内活动也导致了人们对室内路径引导服务有了越来越高的需求,因此,将路径规划技术应用于复杂的室内环境已
为满足实际应用过程中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等新兴技术对恶意代码数据集数量和质量提出的更高要求,弥补通过数据再采集或传统增强方法扩充数据集耗时费力、成本代价过高且效果有限的不足,本文在分析恶意代码可视化表示方法的基础上,研究基于恶意代码图像和生成对抗网络的恶意代码数据增强方法,主要从恶意代码数据表示、模型设计以及实验验证等方面展开,研究取得的成果如下:(1)为构建能够有效用于后续研究的恶意代码图像数据集
城市交通问题一直是中国城市规划研究的重点问题。随着城市机动车保有量不断增加,交通拥堵、事故频发等问题也愈发突出。对此,各大城市普遍以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来应对。其中,轨道交通作为大运量绿色公共交通,得到了普遍认可并由此快速发展,国家也愈加重视其高质量建设。随着中国城市逐渐进入存量发展时期,摒弃大拆大建,转为对城市建成区的谨慎更新,逐渐成为城市建设主基调,现有的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地区也因此成为城市更新中的
随着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人们约87%的时间在室内活动,用于定位与导航等应用的二维传统室内模型无法详细描述室内结构,因此不能满足人们对于三维室内空间的进一步规划利用,人们需要三维甚至更高维度的室内模型使得空间规划利用更充分、更智慧、更高效。基于激光的三维扫描技术与基于视觉的近景摄影技术能够获取室内三维稠密点云或者表面模型,但成本高昂、流程繁琐,与室内三维稠密重建中对低成本、简捷快速的需求不匹配。基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