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认知语言学视野下,转喻不再被看作是一种语言之外的现象,而认为是语言之内的一种高效的认知手段,是人类所共有的普遍的思维模式和言语方式。转喻的本质就是用事物的突显属性来指称另一个相关属性或事物整体的一种认知方式。在一个转喻现象中,由一个转喻词语指定的高度突显的实体作为认知参照点或载体唤起其他不那么突显的实体,并在同一个ICM内,为另一个被描写的目标或实体提供心理可及。借用认知语言学的范畴观和语言心理学中的激活扩散模型,本文试图对转喻的心理运作机制进行揭示,同时指出,它们和一些重要的认知原则如邻近性原则、相对凸显原则、激活原则和可及性原则等,在转喻认知运作的过程中通过大脑这个中枢神经一并发挥着作用。作为对我们生活的经历和行为方式高度概括的一个简约的理想的认知框架, Lakoff(1987)的理想认知模型(ICMs)能够有效地帮助我们具体阐释转喻的各种生成关系和认知运作机制。通过对转喻运作机制的揭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转喻的本质进而充分使用转喻,从而达到更透彻地认知世界的目的。目前, Lakoff的概念隐喻理论以及理想认知模型和以Fauconnier为代表的认知语言学家们所倡导的概念整合理论为研究语言运用背后的认知活动搭起了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成为目前解释隐喻和转喻工作机制最有影响力的理论模型,后者强大的阐释力更是使其能够服务于许多领域。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回顾,我们发现还有一些方面论述较少或没有论述到,这些方面如下: (1)关于转喻在概念整合中的作用,以及转喻在满足概念整合的优化原则中的作用; (2)转喻在英语和汉语熟语中的应用,尤其是汉语熟语中所特有的两种形式,即成语和歇后语等转喻性和隐喻性表达在概念整合网络中的在线意义构建和幕后认知。本论文将探讨上述这些方面。在对歇后语的认知运作分析中,本文提出了以下构想:构想1:在歇后语中,一般存在以下三种转喻映射: 1)原因与结果转喻映射; 2)符号与所指(及范畴与特征)转喻映射; 3)事件转喻映射。解读这类歇后语在具体语境下的具体意义时,张辉(2003)提出的熟语心理空间和话语感知空间对其具有较好的阐释力。构想2:在大量含有双关语的歇后语中,张辉(2003)的模式无法进行更有效的解释。因此,本文提出了一个五空间的结构模式。其中,三个输入空间分别为:歇后语的字面解读空间,具体语境空间,及双关语转换空间。该模式特别适用于含有双关语的歇后语的在线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