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恭维语和恭维回应语作为一种积极的言语行为,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已成为语言学家讨论的热点。大量的国外研究表明,这一言语行为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其中一个人的年龄、性别、教育背景及社会地位等,将影响这一言语行为的实施。由于论文长度和其它限制,本文将研究性别这一因素。在对恭维及回应语这个言语行为的研究中,大量的研究都是针对英语的很多变体,而对汉语的此类研究目前尚不多见。此外,对恭维语性别差异的研究则更是凤毛麟角。因而,希望此篇论文可以为类似课题的研究做出微薄的贡献。本文以言语行为理论、礼貌原则和性别差异理论为基础,旨在从性别的角度去探讨男女在汉语恭维语及其回应语的使用上是否存在差异,并将从以下三部分实现这一目的。首先,介绍以往语言学家的相关研究及其结论;其次,以调查得来的大量数据为依据进行分析和讨论男女在恭维行为中的不同;最后,本文将从传统、文化和社会三个方面解释恭维行为中的性别差异的原因。本项研究使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定性研究指问卷调查分析。定量研究指作者把从学生中收集到的问卷进行归类统计,并以图表的方式显示被调查者的恭维及其回应策略。在统计运算中,作者采取了百分比的方法。结果显示男性和女性的恭维言语行为确实存有差异。在恭维语的使用策略上,女性比男性更多地使用直接恭维策略,男性比女性使用了更多的间接恭维和不反应策略。在性别层次上,同一性别层次在选择恭维策略上没有交叉性别层次那么明显。在话题层次上,更多男性在外表层次上选择不反映策略,在行为层次上选择间接恭维策略,然而女性在这两个话题上都使用直接恭维策略。在语义词汇上,男性更多地使用名词,女性更多地使用副词。在恭维语的回应策略上,女性比男性更多地使用接受和复合策略,男性更多地使用不接受和不回应策略。在交叉性别层次上,男女在五种策略的选择上存在显著差异。在话题层次上,女性比男性更多地使用接受策略,男性则更多选择不接受策略。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引言。开篇指出了中外语言学家对恭维语及其回应语的性别差异研究现状,并提出了本文研究的问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第二章为文献综述,讨论了与本文相关的理论,如言语行为理论,礼貌理论及和性别差异理论。此外,本章还对恭维语和恭维回应语的性别差异研究进行了综述。并指出了前人研究的不足之处,仅有一少部分语言学家对恭维行为的性别差异做出过研究,而且大多数的研究都是针对英语的很多变体。因此,作者认为在中国调查此类现象是很有必要的。第三章为研究方法部分,说明如何进行本文的研究。其中包括研究的问题、情景设计、工具、调查对象的选择及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步骤。数据是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而收集的。调查对象为90名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45名男生和45名女生。在90份问卷中我们得到80份有效问卷。第四章为调查的结果与讨论部分。首先展示了研究结果和发现,然后对研究得出的结果加以诠释。总的来说,女性比男性倾向于使用较为礼貌的策略形式。尽管男性和女性存在言语行为差异,但这种差异不能脱离其所处的社会背景孤立地看,这一现象可以从传统、文化和社会的角度分别加以解释。另外,本文进一步讨论了恭维语的社会功能。它是建立或保持良好人际关系的一种社会策略,可以表达羡慕、感激、表扬和祝贺等情感,时常伴随甚至替代问候等言语行为,可以缓和有些可能有损对方脸面的言语行为,还可以用于开启或转换某个话题。综上所述,恭维语这一言语行为有助于维持和谐的社会人际关系。第五章为本文的总结。概括了本文的主要发现和本文的启示,同时也指出了本文的不足之处。例如,本文研究的调查对象局限在大学生中,虽然他们最具代表性,但是仍不足以反映所有中国人对恭维语及其回应语的态度。尽管如此,作者仍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对未来研究的具有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