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国内目前两种典型高速列车A和B,其中A型车使用了低锥度的LMA踏面,较小的一系纵向定位刚度,阻尼系数极大的抗蛇行减振器。B型车使用了大锥度的S1002G踏面,较大的一系纵向定位刚度,阻尼系数较小的抗蛇行减振器。分析两种高速列车在行驶不同里程后踏面的磨耗规律,对比分析两种高速列车磨耗后踏面的等效锥度变化规律,以及磨耗后踏面对高速列车动力学性能的影响。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根据车辆结构参数和悬挂参数,利用多体动力学软件UM建立了两种高速列车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车辆轮对横移量和临界速度分析等方法验证模型正确性。(2)建立LMA和S1002G两种踏面模型,根据高速铁路线路标准,建立包含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在内的模拟线路,采用武广线某段实测不平顺数据。在UM后处理中进行磨耗计算,每隔一万公里更新一次踏面,每隔五万公里提取一次踏面,统计分析踏面磨耗区间、磨耗深度、等效锥度等指标变化。结果表明,A、B型车踏面等效锥度均随着运行里程的增加而增大,其中A型车增加速度呈现先快后慢再快的特点,而B型车正好相反,增加速度呈现先慢后快再慢的变化规律。(3)将每隔五万公里提取的磨耗后踏面重新导入模型,分析直曲线工况下,磨耗后踏面的轮轴横向力,轮轨垂向力,脱轨系数以及横向平稳性、垂向平稳性变化。结果表明,随着行驶里程的增加,踏面轮轴横向力和脱轨系数增加明显,且增大的趋势近似于等效锥度增大的趋势,而轮轨垂向力大小没有明显变化。横向平稳性指标变化的趋势与等效锥度变化趋势类似。直曲线两种工况下,A型车脱轨系数与轮轴横向力变化幅度均大于B型车脱轨系数与轮轴横向力变化幅度,得到A型车比B型车对于磨耗更敏感。(4)对比初始轨道型面和磨耗后轨道型面,分析直曲线两种工况下,分析在磨耗轨工况下,不同等效锥度踏面的轮轴横向力,轮轨垂向力,脱轨系数以及横向平稳性、垂向平稳性变化。结果表明,磨耗轨工况下A、B型车动力学指标变化规律与新轨工况类似,总体上得到A型车比B型车对于磨耗更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