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结合微种植钉远移上颌磨牙的生物力学研究

来源 :山西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agonf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构建“无托槽隐形矫治器-上颌骨-上牙列-牙周膜-附件-微种植体”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微种植体植入不同高度及矢状向位置,加载不同大小牵引力,观察前后牙位移趋势及牙周膜等效应力。初步探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远移上颌磨牙过程中,微种植钉植入部位和牵引力大小的优化设计方案。方法:1.实验一:选取一名个别正常志愿者,获取颌面部CBCT扫描数据,通过Mimics20.0、Geomagic Studio 2014、Unigraphics NX 12等专业建模软件构建包含上颌骨、上牙列、牙周膜、无托槽隐形矫治器、附件以及微种植钉的三维模型,利用专业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 workbench 19.2)对三维模型进行材料属性定义,网格划分,边界约束等有限元处理得到三维有限元模型。2.实验二:在实验一的模型基础上模拟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结合不同位置的微种植钉加载1.5N牵引力同时远移上颌第一、第二磨牙。根据微种植钉植入后牙区的位置不同共设计4种工况:(1)工况1:微种植钉位于上颌第一前磨牙与第一磨牙间距离牙槽嵴顶4mm;(2)工况2:微种植钉位于上颌第一前磨牙与第一磨牙间距离牙槽嵴顶6mm;(3)工况3:微种植钉位于上颌第一磨牙与第二磨牙间距离牙槽嵴顶4mm;(4)工况4:微种植钉位于上颌第一磨牙与第二磨牙间距离牙槽嵴顶6mm。记录并比较4种工况中前牙及第一、第二磨牙的初始位移量。3.实验三:在实验一的模型基础上,模拟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结合微种植钉采用不同牵引力同时远移上颌第一、第二磨牙。微种植钉植入上颌第一磨牙与第二磨牙根间距离牙槽嵴顶4mm位置,以不施加牵引力作为对照组,根据牵引力值不同共设计4种工况:(1)工况1:微种植钉与隐形矫治牵引钩间不加载牵引力;(2)工况2:微种植钉与隐形矫治牵引钩间加载1N牵引力;(3)工况3:微种植钉与隐形矫治牵引钩间加载1.5N牵引力;(4)工况4:微种植钉与隐形矫治牵引钩间加载2N牵引力。记录并比较前牙及第一、第二磨牙三维方向初始位移量及牙周膜等效应力。结果:1.实验一成功构建了包括上颌骨、上牙列、牙周膜、无托槽隐形矫治器、附件以及微种植钉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结合微种植钉同时远移上颌第一、第二磨牙。2.实验二结果显示工况3在4种工况中上前牙的总位移量及矢状向初始位移量最小,支抗丢失最少,同时磨牙在矢状向的位移量最大,即远移量最大。微种植钉在上后牙区的前后向位置不变,植入高度增加时前牙牙冠的近中及唇向位移量增加,且表现出更明显的压低趋势;而微种植钉在后牙区植入高度不变,微种植钉位置后移时前牙牙冠的近中及唇向位移量以及压低量均呈现出减小趋势。3.实验三结果显示4种工况中,上前牙在三维方向表现为近中倾斜,唇倾及压低,随着牵引力值增加前牙在近远中及唇舌向支抗丧失减小,但压低趋势更为明显,并且尖牙牙冠有远中舌向扭转的趋势。第一磨牙表现为为冠根同向的可控制性倾斜移动伴伸长,而第二磨牙表现为冠根反向不可控倾斜移动伴压低,随着牵引力值增加,第一磨牙有近中腭向扭转的趋势。工况1,2牙列最大初始位移出现在中切牙,工况3,4出现在第二磨牙,工况4第二磨牙最大初始位移大于工况3。工况1,2模型最大初始位移出现在中切牙牙冠,工况3出现在第二磨牙牙冠,而工况4出现在隐形矫治器。工况1,2的中切牙以及工况4的第一、第二磨牙牙周膜等效应力值均超过牙周膜能承受的力值上限0.026Mpa,工况3前牙及磨牙牙周膜等效应力均小于0.026Mpa。结论:1.“上颌骨-上牙列-牙周膜-无托槽隐形矫治器-附件-微种植钉”三维有限元模型的构建,为后续研究奠定了模型基础。2.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远移上颌磨牙时,微种植钉在矢状向位置越靠后且低位植入时更有利于保护前牙支抗和提高磨牙远移效率。微种植钉植入位置较高或矢状向位置靠前时会对前牙产生更明显的压低效应。3.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结合微种植钉远移上颌磨牙时,前牙支抗丢失主要表现为唇倾伴不同程度的近中倾斜及压低,第一磨牙表现为可控的远中倾斜伴伸长,第二磨牙表现为不可控的远中倾斜伴压低。1.5N的牵引力有利于前牙支抗控制,磨牙远移效率较高且不易损伤牙周组织。随着牵引力值增加,矫治器可能发生变形,并且临床需注意尖牙舌向扭转及第一磨牙近中腭向扭转的趋势。
其他文献
目的:比较分析2种自酸蚀树脂粘接剂对正常牙本质(ND)与玻璃陶瓷粘接后试件的剪切强度、断裂类型及粘接界面纳米渗漏情况,评价其粘接强度及界面封闭性,为临床上这两种自酸蚀粘接剂的选择和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40颗完整无龋的上颌第三磨牙纳入实验,用高速车针去除冠方牙釉质及少量牙本质,暴露冠中部牙本质,用600目碳化硅砂纸湿性打磨牙本质表面,切除四周多余的牙本质,获得40个牙本质块,确保每个牙本质块
背景:输尿管支架管已成为泌尿外科不可或缺的植入物,但因其长期留置易导致输尿管支架管相关性感染,故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课题组前期已研制出具有良好抗菌性的壳聚糖复合纳米银乳胶输尿管支架管。目的:我们采用共混法将壳聚糖、纳米银和天然乳胶共混后制成输尿管支架管。对已研制出的壳聚糖纳米银天然乳胶输尿管支架管进行生物安全性的评价。方法:1体外毒性实验:分别以聚氨酯输尿管支架管浸提液、壳聚糖复合纳米银乳胶输尿管
目的:颌骨缺损是目前人类常见的一类医学疾病,如何治疗骨缺损及加速骨组织再生是面临的一大医学难题,目前常用的自体移植与异体移植因来源有限、供体损伤及免疫排斥而受限。骨组织工程通过在骨缺损区域创建活跃的人工成骨微环境而成为骨移植的新型替代方法,其核心要素为生物支架材料。水凝胶技术是组织工程和可再生医疗等领域研究的热点,水凝胶技术具有与人体细胞外基质相似的高含水率及优异的仿生性能,是理想的三维细胞培养系
目的:通过体外模拟患者卡环摘戴,研究Vitallium2000plus和Nobilium2000两种合金制作的卡环在循环过程中卡环固位力变化趋势,观察卡环循环后卡环内表面的形态改变,以期为临床卡环设计和材料选择提供参考。方法:1.制作下颌第一磨牙的标准蜡型作为原始基牙,基牙近中制备支托凹和导平面,以保证卡环每次就位道一致。按材料说明包埋,失蜡法铸造金属基牙20颗。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2.卡环的制
目的通过优选泵浦脉冲光源的参数用于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提高其轴向分辨率和成像质量。方法采用分步傅里叶方法和四阶龙格库塔法数值模拟泵浦脉冲在光子晶体光纤中超连续谱的产生,研究脉冲中心波长、峰值功率、宽度和形状、调制深度、调制频率、初始啁啾对超连续谱特性的影响,讨论初始参数用于光学相干断层成像频谱质量的结果。结果对于泵浦中心波长为1.06μm、1.31μm和1.55μm的医用光子晶体光纤,在相同参数下,
目的:单纯的骨组织工程支架不能很好地模仿自体骨在骨缺损部位的骨再生,因此将骨诱导物与组织工程支架结合用于骨缺损修复是目前生物医学范畴的研讨热点。本研究将天然硅藻土(Diatomite,DE)进行改性后得到的改性硅藻土(Modified-diatomite,MDE),与壳聚糖(Chitosan,CS)共混制备一种具有较好蛋白吸附性能及生物相容性的MDE/CS复合支架。经过力学性能测试优化MDE的添加
目的:利用有限元方法,根据楔状缺损程度不同,构建上颌第一前磨牙三维有限元模型,从组织生物力学的角度分析不同修复方式的各型楔状缺损上颌第一前磨牙,在垂直以及侧向牙合力加载下,剩余牙体和修复体内部的应力大小及分布情况,为临床根管治疗后不同程度的穿髓型楔状缺损上颌第一前磨牙修复方式的选择提供生物力学参考。方法:采用CBCT对志愿者的上下颌骨进行扫描,图像导入Mimics19.0等相关软件中,提取相关结构
目的:本实验利用不同能量密度的掺铒钇铝石榴石激光(Erbium:yttrium aluminum garnet,Er:YAG)蚀刻牙本质表面,通过观察牙本质表面扫描电镜图像、测试牙本质-树脂剪切力强度、分析牙本质-树脂断裂模式,比较不同能量密度下Er:YAG激光蚀刻牙本质对粘接强度的影响,为临床上激光蚀刻牙体组织在直接修复中的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择新鲜拔除的18—40岁无龋第三磨牙80颗,去
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法,比较牙槽骨水平吸收时,Super-Bond C&B作为牙周夹板固定下前牙前后,牙周膜及牙槽骨的应力变化情况,从生物力学角度评价该夹板的治疗效果,为临床工作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选择牙列完整、牙体牙周健康、咬合关系和邻接关系均正常的样本1例,采用CBCT影像、Mimics17.0、Geomagic Studio12.0和Hypermesh13.0软件建立下前牙牙列、牙周膜及相应
目的:研究体外冲击波治疗和银质针导热治疗对糖尿病患者罹患粘连性肩关节囊炎的疼痛缓解及改善肩关节活动度的临床效果,并进一步研究两种方法联合应用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安全性及提高疗效方面的优越性。方法:72名糖尿病患者罹患粘连性肩关节囊炎的病例,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三组,每组24例,包括体外冲击波组(A组,采用体外冲击波治疗)、银质针组(B组,采用银质针治疗)和联合治疗组(C组,体外冲击波治疗后1~2天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