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因素对儿童主观幸福感的实证研究——基于四城市的调查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xunc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伴随着我国政治、社会、经济、文化正处于全面的结构转型期,各种社会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其中,以留守儿童为典型代表的社会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有关儿童问题的研究从2005年以来便持续达到“高产”值。这些研究都针对某一特定问题或整个儿童福利模式、制度进行探讨,虽然丰富了学术界相关领域的探讨,并为政策制定者和实践运行者们提供了科学的指导,但目前我国在儿童社会福利研究上仍比较滞后,在研究对象的选定、研究思路的创新、研究方法的运用上都有局限性。  本篇文章从我国社会福利转型的背景下用定量的研究方法去观察影响儿童主观幸福感的实质因素打破了原有研究的范围和视角。首先,回顾了现有儿童福利和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文献,明确了儿童的概念界定,归纳了影响儿童主观幸福感的因素,并在社会学理论的指导下,立足于我国将社会福利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提出从家庭因素这个视角来探讨与儿童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并将自变量划分为三个维度: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儿童的居住环境和父母的教养方式。第二,为证实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提出了三个假设,基于中国儿童福利数据库(2012年),对南京、天津、兰州和成都四个城市共1262位儿童为受访对象,对自变量和因变量进行概念化处理,运用频率、均值、差异性检验和有序回归定量分析方法来验证两者的关系。  最后,研究结果显示: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儿童的居住环境和父母的教养方式这三项自变量与幸福感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并且儿童主观幸福感在四个不同城市和不同户口类型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差异性原因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和户籍壁垒。基于此,本项研究提出了对提高儿童主观幸福感和推进儿童社会福利向“适度普惠”转型的建议:逐渐平衡城乡福利供给差距;逐步公平分配义务教育资源;形成家庭支持型的社会政策;优化父母对儿童的教养方式;扩大儿童福利服务范围,并对家庭因素与儿童主观幸福感提出了可能的研究方向。
其他文献
在现代社会中,作为科学技术的重要承载者和开拓者,科技工作者已成为非常重要的职业群体之一。科技工作者是指在现代社会中,以相应的科技工作为职业,实际从事系统性科学和技术知识
宗族结构一直是研究中国社会的重要领域,宗族个案及其比较研究有较多研究涉猎,而非宗族结构的研究成果少,有关宗族研究与非宗族研究的比较研究目前还是空白。基于以上研究视角的
高考诚信缺失现象在当前社会呈蔓延和泛滥态势,种种迹象和事实说明,高考诚信缺失现象已经不再是个别地域、个别人的问题,它已逐渐成为一个全局性的、社会性的教育问题。它也不再
志愿服务正逐渐成为和谐社会建设中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改革开放后,志愿服务经历了公益转型、自发探索、组织推动、多元发展、全民参与等阶段,建立了具有相当规模的中国志愿者
回族作为我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以“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分布全国,与其他民族有很广的交往面。回族的传统择偶习俗是族群内择偶,为了保证少数族群的数量,给适婚人群划分明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