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华裔文学作为一种少数族裔文学,大致肇始于20世纪初,现已经成为美国多民族文学繁荣共存的一个重要分支。尤其是自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黄玉雪、水仙花、汤亭亭、谭恩美、任壁莲等一批女性作家接连涌现,将美国华裔文学推向了一个又一个高峰。她们以女性特有的角度,试图通过记载和再创自己及父辈们的生活,反映和探讨种族历史与传统文化,并努力修改柔弱女子的性别身份,对华裔美国人的文化身份进行了不断的丰富与修订。“文化身份”是全球后殖民语境中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文化研究的奠基人斯图亚特·霍尔认为:身份并不像我们所认为的那样一成不变,应该把身份视为一种“生产”,它是动态的,永不完结、处于过程之中。与一切有历史的事物一样,它也经历了不断的变化。它决不是永恒地固定在某一本质化的过去,而是屈从于历史、文化和权力的不断地“嬉戏”之中。在不同时期折射出的华裔美国人的不同文化身份,也恰好证明了霍氏文化身份理论强调“变化”的特征。目前国内关于“文化身份”方面的研究较多,在美国华裔文学研究领域也是如此。但这些研究还多集中于汤亭亭、谭恩美等个别作家。为了对美国华裔文学文化身份问题的发展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本文选取美国华裔文学不同历史时期的三位代表作家汤亭亭、谭恩美、黄玉雪,结合她们所处的不同历史背景,从其作品中反映的文化身份入手,对她们各自的主要代表作品进行分析,力图阐述不同时代美国华裔文学文化身份的差异,理清其发展脉络。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了美国华裔文学历史以及作为文化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身份问题。严格来说,美国华裔文学最初形成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段时间。第一部代表作品就是19世纪末由李延富发表的自传《我在中国的少年时代》。由于排华法案的颁布,华人长期受到压制,不得不保持沉默。华裔文学真正的发展是从排华法案废除,也就是二战之后。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了美国华裔文学之母黄玉雪的自传作品《五姑娘》。排华法案废除后,华裔文化身份也开始发生变化。从最初的“黄祸”到渐为美国社会认可并进而视为“模范少数民族”。黄玉雪在《五姑娘》中,精心筛选了自传的内容,树立了自强自立的美国华人形象。书中的种种描述表明了其“模范少数民族”代表的文化身份。第三部分探讨了最具影响力的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作品——《女勇士》。深受美国60年代思潮的影响,汤亭亭表现出了强烈的反抗意识。她强调自己的美国身份,并对女权运动给予极大关注。其作品的问世是对“模范少数族裔”身份的否定,塑造了华裔妇女全新的女勇士形象。第四部分主在讨论华裔作家谭恩美的作品《喜福会》。谭恩美是继汤亭亭之后又一位重要的华裔女性作家。受多元文化及复杂家庭背景影响,自她的第一部小说《喜福会》发表以来,后来的几部小说,其主题无不是关于“中国”的母亲与“美国”的女儿之间从冲突到融合的过程。母女间关系的和解表现了谭恩美的一种“和谐交融”的文化身份观,女儿们不再只代表美国文化,而是成了中美文化共同的女儿。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美国华裔文学发展过程中,文化身份不断变化并被重新定位。不同历史和社会背景下,作家对中国文化的策略和态度各不相同,从而表现出不同的文化身份。尽管几乎每个文化身份都引起一定争议,华裔美国文学的发展促进了中美文化的理解与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