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美学思想中的天才观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MGYXK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国维是中国美学史上融会古今,打通中西的一位大学者,是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最后一位代表,也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转型期的一位美学思想家,同时也是第一个把西方现代美学系统引进中国的美学。因此,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学术界对王国维的美学思想已经有了很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对其“境界说”的研究,可谓是万语千言,但是对王国维美学思想中的“天才观”却较少深入系统的研究。本文拟对他的天才观在其美学思想体系中的地位、天才观的思想渊源、内涵及其在中国现代美学史上的影响进行较为系统的探讨。 本论文共分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引论部分,主要是简单的介绍王国维其人及其美学思想在中国美学史上的影响。 第二部分是介绍王国维天才观在其美学思想中的地位,主要是说明王国维的美学思想是有四个大的部分组成,即;悲剧论、天才观、古雅说、境界说。其中天才观是起着承上启下的中间连接的作用,是后面两个部分的立论基础。 第三部分是探讨王国维天才观的西方思想渊源,王国维的天才观深受到西方美学思想的影响,特别是康德,叔本华对其的思想影响,可以说渗透在他的整个天才观思想的始终。可以说,西方现代哲学美学思想构成王国维天才观的主要理论来源之一,如果脱离开西方美学,我们对王国维的天才观就不能正确地理解和评价。 第四部分主要是涉及到王国维天才观的中国传统思想渊源。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是王国维天才观的另一个主要思想来源,王国维本人具有很雄厚的国学基础,特别是老庄道家的思想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他的天才观的思想具有消极悲观与追求某种纯然超脱的特征。同时,中国传统儒家强调文品与人品相统一的思想影响也深刻地体现在王国维天才观的美学思想中。 第五部分是本论文的主体部分,主要是从各个方面与角度对王国维的天才观的思想内涵进行了具体地阐释。共有六个小章节,第一节是引用了康德的天才论的基本观点,即:美术者天才之制作也。这一节主要是说明康德的天才论思想是王国维天才观的立论基础,同时,王国维把康德的天才论思想创造性的应用到文学艺术理论方面的制作。第二个小节是介绍王国维认为天才者不失其赤子之心的思想。王国维在继承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与吸收西方叔本华和康德的天才论思想的基础上,创意性地提出这一观点,也是其天才观思想在文艺创作方面的体现。在他看来,天才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永葆孩童般的天真与纯真的心态。第三小节是介绍王国维天才观体现在其文学创作上要求合乎“自然”的特征,主要是论证他要求在文学创作上天才所制作的艺术品应该是很自然的东西,追求自然既有中国道家思想的影响,也有西方康德、叔本华的思想影响。特别是王国维提出“无我之境”的美学思想就是他在这中西两种思想影响的基础上的创造性的产物。第四小节是介绍王国维天才观思想倡“天才忧郁说”。这是直接受到了叔本华的影响,王国维同叔本华一样认为天才人物所受的痛苦要远远超出普通人所受的。天才越大,所受的痛苦越深。同时,在这小节里也介绍了王国维天才观具有智力上的贵族主义的特点。第五小节是介绍王国维三境界说,这主要是说明王国维在吸收西方康德、叔本华天才论思想时,并没有“全盘西化”,从根本上没有把天才绝对化,相比于他们过分夸大天赋在艺术创作上的作用,王国维则在肯定天才的基础上,更强调后天的努力和修养。第六小节是说王国维天才观与西方康德、叔本华天才论最大的不同点就是他非常强调天才人物的高尚品质与其作品相统一的传统思想,对文学作品中所表现的崇高伟大之人格极为重视。 第六部分主要是介绍王国维天才观思想在中国现代美学思想史上的地位与影响。王国维是二十世纪唯一对美学思想中天才说进行了比较系统研究的人,对于他的开创性的意义我们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第七部分是本论文的总结部分,说明研究王国维天才观的意义。
其他文献
后现代主义作为20世纪下半叶兴起的西方社会思潮,已逐渐渗透到人文社会科学的每一个领域之中,技术哲学也不例外.因此我们研究当代国外技术哲学理论时,有必要给予以后现代主义
本文通过对现代技术在竞技运动领域中应用状况的考察,较为客观地研究了现代技术所扮演的基本角色,以及竞技运动本身在对结果效益追求的要求下,完全依据技术的规则进行重新建构的
  本文选择从价值哲学的角度来解读马克思的休闲思想,正是基于马克思对休闲的价值内涵的规定。  本文主要从马克思的原典出发,结合当代休闲研究专家对马克思休闲思想的评价
21 世纪是一个崇尚管理的时代,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社会的发展、进步离不开经济的支撑,而经济的腾飞又离不开广大民营企业的推波助澜。以
汽车是工农业生产、商业交通、人类生存和工作的重要运输工具.大力发展汽车产业并使之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已成为当今政府部门、经济界、理论界的共识.但是,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