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宫腔粘连(IUA)是目前影响育龄妇女身心健康的常见妇科疾病,已成为女性继发不孕的常见原因之一。引起IUA最常见的原因是宫内操作,IUA形成的机制目前仍不清楚,尚没有理想有效的治疗手段,雌激素在人工流产术后干预对预防IUA形成仍存在争议,其治疗及发病机制成为困扰临床医生的重大问题。宫腔操作术后特别是刮宫术后预防IUA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预防IUA及IUA术后再发生成为学界的研究热点。受伦理学限制,急需稳定理想的实验性动物模型来进行宫腔粘连形成机制及防治方法的深入研究,选择合适的动物作为宫腔粘连的动物模型,可为IUA相关研究提供良好的平台。本研究期望建立一个稳定的大鼠宫腔粘连模型,并在此模型中对雌激素预防宫腔粘连形成进行初步研究。方法(1)建立大鼠宫腔粘连模型:通过常规阴道涂片选择动情期Wistar大鼠,实验组:采用自制微型刮匙模拟刮宫术。左侧子宫损伤处理,右侧不处理。依搔刮轻重,分为轻度损伤和重度损伤。对照组为对应的正常大鼠,不予处理。实验组及对照组分别予0 h、24 h、72 h、7 d收集子宫标本。常规石蜡包埋切片后行HE、Masson染色及免疫组化检测粘连因子在子宫内膜中的表达。(2)雌激素预防宫腔粘连:实验对照组:通过常规阴道涂片选择动情期Wistar大鼠,采用自制微型刮匙重度搔刮子宫内膜,左侧子宫损伤处理,右侧子宫不处理,并行双侧卵巢切除术。实验组:在搔刮术后立即给予17β-雌二醇皮下注射,后于每天上午9:00h给予皮下注射17β-雌二醇。空白对照组:为正常大鼠,不予处理。三组分别于24 h、72 h、7 d收集子宫标本。常规石蜡包埋切片后行HE、Masson染色及免疫组化检测粘连因子在子宫内膜中的表达。结果(1)本实验利用微型刮匙模拟临床刮宫术对大鼠子宫内膜进行搔刮,分为轻度和重度子宫内膜损伤。从HE、Masson染色组织形态及TGF-β1及α-SMA免疫组化观察,大鼠子宫内膜损伤程度及其愈后结局与人刮宫术后的宫腔粘连病理学特征相似,TGF-β1及α-SMA重度损伤各时间点与轻度损伤比较有统计学差异,提示参与宫腔粘连的形成。(2)大鼠子宫内膜损伤后给予1μg雌激素干预,与对照组相比,其组织学、Masson染色结果显示子宫内膜纤维化程度减轻;TGF-β1及α-SMA表达明显减少(p<0.05)。结论(1)本实验采用自制刮匙模拟刮宫方法成功地建立了稳定的机械损伤性大鼠宫腔粘连模型。(2)利用雌激素预防大鼠宫腔粘连形成,提示1μg雌激素可减轻纤维化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