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渔(1611-1680)是清代通俗文学大师,尤其擅长写作小说和戏剧。《十二楼》是其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白话短篇小说集。哈佛大学教授韩南(1927-2014)是美国研究中国古典小说最有成就的学者之一。中西方学者对李渔及其作品有了相对广泛的研究,而对李渔白话小说的英译进行的研究不多,对韩南英译李渔小说的研究更少。因此,该领域存在研究空间,需要接受更多关注。为了迎接这一挑战,本文对韩南英译《十二楼》将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本文从译者主体性视角研究韩南英译《十二楼》。该研究的方法有:对较不重要的材料采取泛读,对较为重要的采取精读,还有对原文和译文进行对比阅读。研究材料主要从浙江师范大学图书馆收集而来,此外还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图书馆。译者主体性体现在翻译过程中,包括主观能动性和受动性。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译者的社会文化意识、翻译目的、个人兴趣、个人知识、个人语言能力和个性;受动性受客观因素的限制,如社会文化环境、原文本作者的意图、译语读者的预期接受以及译入语和译出语的区别。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但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而且要受客观因素的限制。本文从选择和翻译《十二楼》两方面研究韩南的主体性。在选择原文本时,韩南受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影响:清代小说的重译趋势、西方对李渔作品的热衷和来自中国政府和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对重译活动的支持。除了外界环境的影响,内部主体性因素——个人兴趣起了更具决定性的作用。《十二楼》是李渔的代表作,’并且是中国白话短篇小说的杰作,而韩南对李渔和中国白话短篇小说有浓厚的兴趣,于是他便选择翻译《十二楼》。此外,韩南没有全部翻译这十二篇小说,只选取了其中六篇,原因是他认为这本小说之间的联系不是很紧密。在翻译过程中,韩南根据自身的社会文化意识制定了他的翻译策略。其策略是:他既考虑中国文化,又考虑英语文化;他展现了李渔的意图,同时又考虑了英语读者的预期接受。然后,韩南发挥主体性来维护其策略。韩南翻译任务的完成跟他对中英文的熟练掌握、他对李渔和白话短篇小说的专门研究以及他对待任务的耐心和坚持是密切相关的。韩南的翻译策略具体体现在其翻译方法上。本文包含六个章节。第一章介绍了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第二章是文献综述,简要地介绍了韩南、《十二楼》的英译本和对这些译本的研究以及译者主体性。第三章和第四章是本文的主要研究部分。第三章研究韩南选择《十二楼》的主体性,即重译的趋势和韩南对中国白话短篇小说和李渔的兴趣。此外,还研究了韩南选择《十二楼》中六篇小说的主体性。第四章研究韩南翻译《十二楼》的主体性,提出其翻译策略,并依据策略采取具体的翻译方法。接着总结了韩南的翻译方法可归为两部分:贴近原文和对译语文本在语言、文学和文化特征方面的优化。第一部分从词汇、句法和文本层面展开讨论;第二部分从语言、文学和文化方面进行研究。第五章总结了韩南翻译《十二楼》的意义及启示,认为《十二楼》的翻译体现了译者主体性,还提出英译《十二楼》对翻译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方法启示。第六章列出了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不足之处和进一步的研究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