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意在通过分析都市农业的起源、产生背景、内涵和功能等,综合国内外学者对都市农业的探讨,以掌握都市农业的一般规律,对首都的都市农业有所研究,同时,对我国都市农业的理论和实践提供借鉴。都市农业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它牵涉面广,涉及的问题错综复杂,但发达国家的都市农业一般都界定在城市范围内。在我国,都市农业的提出与实践探索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地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湾地区的上海、深圳、北京等地开展较早。在实践中,都市农业的功能,可被分为基本功能、高级功能和深层功能等三个层次。北京的都市农业发展,从1983年至2013年的这段时间里可分为城郊农业、都市型现代农业和多功能的都市农业三个阶段。其功能由过去单一的农副产品生产功能,转变为集就业增收、生态涵养、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多元功能于一体。本文立足北京的现实案例,通过科烨隆观光休闲农业、东升集团高科技示范农业、“现代都市农庄”东郊农场和雁栖镇“不夜谷”旅游农业等几个典型,反思了北京都市农业的发展脉络及现状。提出根据北京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及规划,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扩展都市农业的功能结构,建立完善现代都市农业发展体系,结合北京的区位特点发展有特色的都市农业。同时,做好城内、近郊、远郊和邻近津冀地区的各具特色、相互补充衔接的空间布局。在具体的操作中,解决好市场、政府、农民组织化、农业产业化运作和技术层面的制约因素及问题,建立多层次都市农业市场体系,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创新都市农业的投融资机制,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组织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