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伯峻先生的《春秋左传注》初版于1981年,是新中国以来我国文史学界一部很有影响力的著作,杨先生广采清人之说,兼众家注疏而有所取舍,在史事的考辨、军事、制度、训诂等方面都有所创获,最值得肯定的是杨先生的本子广泛采用建国以来的考古出土资料来佐证经文、传文,使其考证更具有说服力,杨注本也成为时下文史学界和初学者研究先秦社会和《左传》的重要参考书目。但是任何再优秀著作也会存在一点瑕疵,根据笔者的理解及对相关文献的考究,对杨伯峻先生《春秋左传注》中存在部分疑义之处提出拾遗七十余条,补杨先生之疏漏,主要研究范围涉及文字、语法、制度、地理地名、统计、史实分析、社会生活等方面:如涉及文字研究的正文第六条关于“牧”字的论述,通过《今文尚书考证》、《说文》、《史记》、《诗》等文献的佐证,纠正杨伯峻先生的牧野是对郊外称呼观点。语法方面的研究如正文第四条,通过更为合理的句子点断,使杨伯峻先生的本子在行文上更为完善。制度方面的研究如正文第七条关于谥号的讨论,对杨先生宋国大夫没有谥号这一问题进行了考察并给予了较为合理的制度考校和解释,得出宋国大夫没有谥号是由于其继承商代制度的原因。统计方面,如正文第十、十七、二十八、三十、六十六条,对杨伯峻先生统计内容错误的地方进行了纠正。地理地名方面,如第五十二条通过对柤这一地进行地理位置上的考校和研究,得出柤地属于宋国,而不是杨先生认为的属于楚国。史实分析方面,如第六十二条对郑国国君去晋国吊唁赵氏半路而返进行分析研究,结合当时的礼法制度,得出国君半路而返的原因,以补充杨伯峻先生的注释。社会生活方面,如第二十六条,结合当时的赐胙制度,初步探讨了当时肉质保鲜的问题。而这一问题的提出和探讨,又为进一步研究周代的赐胙制度提供了社会常识方面的材料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