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聚氯乙烯(PVC)和聚偏氟乙烯(PVDF)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两种聚合物多孔膜,但是由于其本身的疏水性使其存在通量低及易污染等缺点,科研工作者们利用各种方法对聚合物多孔膜进行改性。研究表明对PVC和PVDF多孔膜进行亲水化改性是提高其渗透性能和抗蛋白质污染性能的有效途径。本论文主要基于离子液对PVC和PVDF两类聚合物膜材料进行表面改性及功能化研究,并对改性膜的结构和表面性能进行了系统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利用亲核取代反应在PVC膜表面接枝mimCl离子液刷制备了PVC-g-mimCl多孔膜,研究了 PVC膜表面接枝反应条件对mimCl离子液刷的接枝密度的影响,着重研究mimCl离子液刷对膜结构、亲水性和抗蛋白质污染性能的影响,并将改性膜用于废水中Cr(III)去除。研究表明接枝反应最佳时间为36 h,mimCl刷的接枝密度稳定在0.26 g/m2,膜的接触角从82.7°降到71.6°,通量恢复率从51.68%增到81.74%,膜抗BSA蛋白质污染能力得到提高,废水中Cr(III)的去除率从8.13%增到48.55%,提高了 PVC膜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价值。(2)利用本体改性法制备PVC-mimCI多孔膜,研究PVC-mimCl多孔膜对NaBF4和KPF6的丙酮/水溶液中BF4-和PF6-的阴离子响应性能,并研究了阴离子响应条件对阴离子响应的影响,通过接触角的变化对响应条件进行了探究优化。表明最佳响应条件:阴离子交换时间2 h,反应温度30°C,丙酮/水为1:1,盐离子浓度为0.25g/ml。并表征PVC-mimX(X=Cl、BF4、PF6)多孔膜的结构、接触角和稳定性。随着阴离子不同膜表面的孔径发生变化,并通过接触角来表征膜阴离子响应性的稳定性,发现阴离子响应交换重复4次时,依然非常稳定,接触角变化保持在5%左右,膜对BSA蛋白质抗污染情况得到了提高,通量恢复率从51.7%增到62.8%。(3)利用羧甲基咪唑氯盐与TiO2纳米溶胶之间的配位螯合作用,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TiO2-IL无机纳米颗粒,并将其作为添加剂用于制备PVDF/Ti02-IL有机-无机复合多孔膜。系统研究了此纳米颗粒对膜的形貌结构、亲水性和抗蛋白质污染性能的影响。与PVDF原膜、PVDF/TiO2共混膜和PVDF/IL共混膜对比,PVDF/Ti02-IL共混膜(4%)的接触角值下降了 29.05°,对BSA蛋白质抗污染情况得到了提高,通量恢复率从53%增大到78%,蛋白质BSA在膜表面的吸附值从 186.83 μg/cm2 降低到 153.97 μg/c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