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三阴性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是一类异质性强、预后较差的乳腺癌,辅助全身治疗是其重要的治疗方法。术前新辅助治疗具有更多手术便利、新药物开发、药敏结果等方面优势,因而在临床应用的指征愈加广泛。早期乳腺癌较晚期病例具有更好的生存优势,因而新辅助治疗在早期三阴性乳腺癌的应用尚有争议。本研究旨在分析Ⅰ-Ⅱ期三阴性女性乳腺癌病例接受新辅助治疗与非新辅助治疗对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和乳腺癌特异性生存(Breast cancer-specific survival,BCSS)的影响。方法:根据本研究的纳入标准、排除标准从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支持的监测、流行病学和结果项目(Surveillance,Epidemiology,and End Results Program,SEER)中获取2010年-2013年间三阴性乳腺癌病例的临床病理特征信息。应用X-tile软件的Kaplan-Meier曲线法对连续性变量(年龄字段)获取分类变量的最佳截断值进行年龄分组。应用卡方检验比较这些影响因素在非新辅助治疗与新辅助治疗组间的差异,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方法对新辅助治疗组和非新辅助治疗组病例进行1:1比例的匹配,在倾向性评分匹配前后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新辅助治疗对Ⅰ-Ⅱ期三阴性乳腺癌病人生存的影响,应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Log-Rank检验比较组间的生存曲线分布差异。结果:纳入符合条件的女性三阴性乳腺癌9811例,所有病例为单侧乳腺癌病灶并接受了手术、化疗治疗,7781例接受非新辅助治疗,2030例接受了新辅助治疗。研究病例中72.4%为白人女性,患者年龄范围为21-91岁,中位年龄55岁。由X-tile软件的Kaplan-Meier法获得年龄的最佳二分类截断为21~69、70~91。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单因素分析年龄(P<0.001)、婚姻(P<0.001)、种族(P<0.001)、分化(P=0.036)、组织学(P=0.015)、T分期(P<0.001)、N分期(P<0.001)、保乳手术(P<0.001)、放疗情况(P=0.004)、新辅助治疗情况(P<0.001)与总体生存有关,年龄(P<0.001)、婚姻(P<0.001)、种族(P<0.001)、分化(P=0.001)、组织学(P<0.001)、T分期(P<0.001)、N分期(P<0.001)、保乳手术(P<0.001)、放疗情况(P=0.050)、新辅助治疗情况(P<0.001)与乳腺癌特异性生存有关。卡方检验比较非新辅助治疗组和辅助治疗组间的生存预后相关因素的差异,发现两组间的年龄(P<0.001)、T分期(P<0.001)、N分期(P<0.001)、保乳手术(P<0.001)、放疗(P<0.001)等因素具有显著差异,而婚姻状态(P=0.075)、种族(P=0.080)、分化(P=0.890)、组织学(P=0.110)无显著差异。经过倾向性评分匹配后,两组间的年龄(P=0.898)、婚姻状态(P=0.949)、种族(P=0.633)、分化(P=0.430)、组织学(P=0.402)、T分期(P=0.082)、N分期(P=0.189)、保乳手术(P=0.975)、放疗(P=0.724)等因素的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匹配后各影响因素的标准化差异绝对值均小于0.1。经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的多因素分析倾向性评分匹配前队列和倾向性评分匹配后队列,发现新辅助治疗影响Ⅰ-Ⅱ期三阴性乳腺癌总生存和乳腺癌特异性生存(P<0.05)。亚组分析匹配后队列,T0-1期病例行新辅助治疗后的总生存曲线趋势、乳腺癌特异性生存曲线趋势明显较非新辅助治疗病例的预后差(P值分别为0.015和0.012);T2期病例行新辅助治疗后的总生存曲线分布、乳腺癌特异性生存曲线分布较非新辅助治疗病例的预后无显著差异(P值分别为0.529和0.137);T3期病例行新辅助治疗后的总生存曲线分布、乳腺癌特异性生存曲线分布较非新辅助治疗病例的预后无显著差异(P值分别为0.271和0.372)。新辅助治疗后的保乳手术病例的总生存曲线分布、乳腺癌特异性生存曲线分布较初始接受保乳手术病例的生存预后无显著差异(P值分别为0.231和0.118)。结论:需要根据T分期、手术方式、生存预后等情况综合判断Ⅰ-Ⅱ期三阴性乳腺癌病例是否接受新辅助治疗。T0-1期病例未从新辅助治疗中获得生存益处,提示2cm以上病灶仍是选择新辅助治疗的依据之一。Ⅰ-Ⅱ期三阴性乳腺癌在初始保乳手术组和新辅助治疗后保乳手术组的组间生存曲线分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