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非正常死亡事件逐渐上升为重要的社会问题,而大学生的非正常死亡更是引起了高校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开篇阐述了数名大学生在校非正常死亡的实例,这些充分说明了高校预防和干预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的工作迫在眉睫。为了做好对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现象的预防干预,本文首先对518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对非正常死亡的认知情况,并根据调查结果对大学生中所存在的非正常死亡现象进行科学的分类,这为后继干预提供了必要的依据。对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的认知进行调查显示,在大学生的认知中非正常死亡包括自杀、他杀、意外死亡等三类。同时,本文还对天津某高校五名于心理普查中发现有自杀倾向的在校大学生进行个案访谈,并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艾森克人格测验量表(EPQ)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其社会支持状况、人格和抑郁程度做了科学测量。测量结果显示这几名同学均属内向型人格,并在不同程度上都缺乏情感支持,存在抑郁症状,有轻生念头。本文通过校心理咨询室约谈、辅导员约谈、心理委员谈话、宿舍同学情感支持等四条通道对这五名大学生进行研究并帮助其增强心理素质,使其非正常死亡倾向去边缘化,提高大学生活质量。根据访谈结果,结合大学生对非正常死亡的认知,结合已有研究模式,弥补既往研究的不足,本文提出新的大学生非正常死亡预防与干预机制,特别就因心理问题导致的非正常死亡的预防与干预提出了一个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工作机制,经过验证此工作机制有效。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量表测验法、个案访谈法等对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的预防与干预机制进行研究,进而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减少和避免大学生非正常死亡,保证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的安全健康,构建和谐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