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与“学生的关系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话题,说它古老,是因为自从有了学校教育,有关课程与学生的讨论便应运而生,历史上每次教育改革必然包括课程的改革,每次课程改革又必反应一定的学生观;说它年轻,是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该问题会呈现新的表现形态、出现新的内涵。本文立足于学生发展的需要,提出“让课程回归学生”是当代课程设计中各个环节的必然选择。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两个要素对课程的运行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那就是:课程设计者与课程实施者。课程设计者肩负着课程目标的制定,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需要课程设计者既要研究社会的需要、学科的发展,又要研究儿童的发展阶段特征,其中“创新知识在教材中的存在方式”是达到理想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课程实施者的任务是将课程设计理念付诸实践,注重的是学生方法与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与运用知识的策略比知识本身更重要。它要求课程实施者在吸收课程理念的同时,要研究学生的兴趣与需要,研究如何以最通俗、最形象的方式让学生接收课程,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教师要“创新知识在教学中的使用方式”,注重“经验”在学生课程学习中的重要性,通过各种教学设计让学生获得有关课程知识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文章从课程的四个维度分别展开论述:课程目标的制定过程中强调发展的重要性;在课程内容的设计方面突出的是课程内容的活化与生命化;在课程的组织过程中强调的是构建多元逻辑体系;最后,在课程实施方面强调的是教师将课程知识内容转化为学生的经验。文章采用文献法、访谈法、观察法等研究方法对当前教育教学中“课程的目标、内容、组织及实施情况”进行研究,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分析了“让课程回归学生”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并提出了一些可操作性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