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园林树木作为主要的景观构成要素之一,在中国传统园林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样方调查结合每木调查的方法,以晋祠博物馆内树木为研究对象,从树种组成、树木胸径组成结构、树木高度结构和冠幅结构、树木与建筑的组成关系、树木景观意境为研究内容,分析了树木景观结构,明确了当前晋祠核心景区的树木与建筑的景观格局,为进一步研究园内的树木演替规律、树木与与建筑空间的变化趋势,以及树木管理提供依据。(1)晋祠的树木分属23科28属42种,乔木33种,灌木9种,常绿与落叶树木数量比值为5:7。侧柏、国槐、白皮松、油松、刺槐、榆树、旱柳、垂柳、毛白杨这9种树种的重要值大于3,是晋祠的优势树种。对树木的相对密度、相对频度、相对优势度的研究发现,晋祠树木以少数几个树种重复应用为主,乔木层树种较稳定。从分布来看,以圣母殿为首的祠建筑群区域松柏科树木占整个调查区域的42.9%,以关帝庙为首的庙建筑群松柏科树木占29.8%,以丰圣寺为首的寺建筑群松柏科树木占50.6%,以文昌宫为首的观建筑群松柏科树木占35.5%,因此晋祠博物馆树木组成结构稳定,松科、柏科是树木组成的主体。祠和观建筑群的树木树种数量最多其丰富度、多样性指数也较高,庙建筑群的多样性最低,寺建筑群松柏科树木均匀配置其均匀度指数高于祠观。(2)对园内乔木层结构分析发现,乔木层树木胸径在10-30cm之间的树木占总调查数量的49.4%;胸径在30cm以上树木占47.5%。树木径阶分布比较均匀,在一定时期内将持续生长,树木有序更替。树高在10-20m范围的树种占总数的40%,高度在5-10m的种树占39.32%。冠幅在5-10m之间占整个调查区域比值最高为37.8%,冠幅区间10-20m占28.81%,所以成熟期树木在晋祠中占比较大。树木景观结构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会持续稳定,其景观意境也不会改变,因此以后的管理中要加强树木养护管理,维护景观结构的稳定。(3)分析树木与建筑的空间关系,发现:亭榭建筑周围配植树木的高度集中在1-5m之间(占61%),树木冠幅在3-7 m之间为主(占79%),树木与建筑距离在1-5m之间。堂馆建筑群周围的树木高度区间范围比较广,主要集中分布在5-10m(占33.6%)和10-15m(占24.4%)之间,树木冠幅区间集中在3-7m(占56%),冠幅在11-15 m占整个区域的29%,树木与建筑的距离集中在3-16m之间,该建筑类型周围种植的树木体量明显比亭榭建筑周围的树木要高大。阁楼塔类建筑周围的树木高度分布较广,树高在1-5m间的树木占比39%,树高5-10m(占34%),树高大于15 m的大乔木占比21%,冠幅集中分布在3-7m(占42%)和11-15m(占39%),树木与建筑距离在4-15m之间。树木与建筑紧密结合,互相辉映,树木的体量受建筑类型的影响。(4)以圣母殿为核心的祠建筑群以松、柏、国槐等体型较大的树木为基调树种,且包含大量的古树名木以突出庄严肃穆、沧桑劲道、以及历史悠久的建筑与树木融合一体的景观意境。以关帝庙为首的庙建筑群以柏科植物为主,此类树木四季常青,突出对先辈的崇拜敬仰之情。以丰圣寺、文昌宫为首寺和观建筑群分别强调自然之趣和超脱世俗的仙境,配置有大量的四季花木,树木的季相变化明显,整体营造静谧雅致的寺观庭院格局的疏朗意境。综上所述,晋祠园内的树木以中老龄乔木为主,且以山西乡土树种居多,常绿树以侧柏、油松、圆柏等为主,落叶树以国槐、榆树、垂柳、旱柳等居多,侧柏及圆柏千年以上古树树木景观将在以后很长时间内保持稳定,加强对树木的养护管理就显得尤其重要。同时按照树木与建筑的关系进行合理的布局,在维持树木景观结构长期稳定的前提现,不断提高寺和庙建筑群树木景观的丰富度,丰富晋祠博物馆的树木景观意境,吸引更多的观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