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热带典型树种根系对水分供应的响应及其觅养策略

来源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icet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系是连接植物地上部分与土壤的枢纽,其随着环境因子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可塑性。目前,关于根系对水分、养分响应的研究多数仅限于根系生长方面,而关于根系拓扑结构以及根系觅养规律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以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3个亚热带典型树种为研究对象,探究根系生长及拓扑结构对水分、养分的响应,分析在不同水分、养分条件下植物根系的形态建成和觅养策略,探究根系可塑性与植物生长、养分积累和光合产物分配方式之间关系。(1)通过比较不同程度干旱胁迫对毛竹、杉木、马尾松种子萌发及生长生理的影响发现:低浓度PEG(5%)干旱胁迫抑制发芽前期毛竹种子萌发以及胚根的形成,但显著提高毛竹和马尾松种子的最终发芽率并显著促进毛竹胚根后期的生长。低浓度PEG(5%)干旱胁迫抑制发芽前期马尾松种子萌发以及整个发芽期胚根的生长,但提高马尾松种子的最终发芽率。而高浓度PEG干旱胁迫延迟3个树种种子发芽,降低整个发芽时期的发芽率以及幼苗的生长。不同程度的干旱胁迫对杉木种子萌发及生长均有抑制作用。杉木胚轴的干旱临界值相对毛竹和马尾松较低。对于3个树种来说,相对于胚根的生长,种子萌发对干旱胁迫更敏感。(2)通过研究不同时期不同强度干旱胁迫下3个树种盆栽苗地上部分生长、根系构型以及根系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浓度的变化,探究根系在干旱胁迫下的适应性策略以及抗旱生理机制。结果发现:在干旱胁迫下,3个树种根系及地上部分生长受到了显著的抑制,且地上部分生长与根系生长及构型关系密切。在根系建成策略方面,3个树种表现出各种不同的适应性策略。毛竹通过降低根直径、分形维数和分枝角度,增加根系拓扑学指数、比根长和根中NSC浓度来应对干旱。杉木通过增大直径、根系拓扑学指数,降低比根长应对中度干旱;通过提高比根长应对重度干旱。马尾松则在整个干旱时期以降低比根长、减少细根长度、增加粗根比例为适应干旱策略。与毛竹和杉木相比,马尾松根系构型(TI、分枝角度、分形维数)对干旱的响应较不敏感。(3)通过研究局域施肥条件下3个树种地上部分生长、根系分布以及建成策略,探究根系在养分斑块中的觅食策略。结果发现:树种和养分供应显著影响根系对局域养分供应的响应。须根树种(毛竹、杉木)的根系可塑性高于直根系树种(马尾松)。局域供氮和局域氮加磷对养分富集区毛竹根系生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局域养分供应增加了杉木根系在养分富集区的分布,而马尾松仅对磷的局域化敏感。毛竹和杉木增加了养分富集区的根系,但也增加了养分缺乏区的根系,而马尾松则表现出根系补偿作用。局域养分供应引起的3个树种根系的塑形改变对养分积累有不同程度的贡献。3个树种在养分斑块中根系建成策略存在显著差异。毛竹降低了养分富集区和养分缺乏区根系的建成成本,使根系以较少的碳投入迅速占据更广阔的土壤空间。相反,杉木增加养分富集区的根系建成成本来增加养分吸收,并减少了根系内部竞争。马尾松的根系建成策略相对毛竹和杉木较为迟钝。毛竹和杉木根系的可塑性得益于毛竹和杉木根中NSC浓度的变化。(4)通过研究3个树种根系在不同施肥强度下的构型变化,分析其在不同养分条件下的觅食策略。结果发现:N、P添加对3个树种根系生长及增殖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对实验前期的根系生长的影响不显著。N添加对毛竹根系构型的影响不显著,但显著增加了杉木根系的分形维数及其分枝角度并降低了根系拓扑指数。P添加降低了实验初期毛竹根的分枝角度,降低毛竹根系拓扑指数,并加速了毛竹根系发育但没有最终影响毛竹的发育程度。P添加降低了马尾松根的分枝角度和根系拓扑指数,并促进马尾松根系发育。
其他文献
通过造林和恢复提高陆地森林生态系统碳氮储量,已被广泛地认为是缓解全球气候变化有效的措施。原始林及其砍伐后通过不同恢复措施形成的森林生态系统通过改变树种组成和结构、细根特性、土壤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等,会影响生态系统碳氮循环过程,进而可能对区域生态系统碳氮收支和气候产生重要的影响。目前,对原始林及其砍伐后通过不同方式形成的森林生态系统碳氮储量、土壤碳氮循环关键过程及其调控因素的认识还不是十分清楚。川
针对分布式光伏电源大量接入配电网引起的电压越限问题,分析了电压越限机理,考虑到光伏逆变器在运行过程中多数时段存在较大的剩余容量。提出了一种过电压时无功优先,欠电压时有功优先的本地电压控制策略。并在此基础上,展望未来配电网发展,提出了一种仅采集各电源节点电气参数的多点光伏逆变器的馈线电压优化协调控制策略。在理论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开发了一套本地电压控制器样机。仿真和实验验证了本文所提控制策略的正确性和有
公里尺度蒸散的观测研究是生态学、水文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重要分支。华北山区一直是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重要区域。水资源紧缺是制约该地区人工林发展、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成效持续发挥的主要自然要素。从公里尺度上研究蒸散有利于深入分析揭示该地区蒸散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机制,可为林业生态工程、水分承载力等研究提供依据,并为相关遥感模型的构建及验证提供准确地面实测数据。迄今为止,山地森林等非均匀公里尺度蒸散的直接
小蠹是重要的林业害虫之一,它们不仅严重影响松树的健康生长,也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威胁。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的横坑切梢小蠹Tomicus minor,云南切梢小蠹T.yunnanensis和短毛切梢小蠹T.brevipilosus同域危害寄主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给当地林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带来巨大损失。本研究从三种切梢小蠹蛀梢期和蛀干期种内和种间关系入手,采用行为生态学、化学生态学和分
沿海防护林生态系统在保障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居环境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还丰富了区域林业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我国的沿海防护林工程已实施三十多年,在取得重大建设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经营和管理方面的挑战,例如由纯林连载引起的林分衰退和土壤退化问题日益突出,而混交林的整体比例偏低,树种、林种配置缺乏科学依据等,这些都影响着沿海防护林生态系统功能的发挥,而目前对不同类型沿海防护林生态系统功能
随着新能源和电力电子设备的渗透率增加,电力系统有着惯性减小、系统强度变弱的趋势,稳定性问题愈发严重。构网(grid-forming,GFM)控制技术可以提高变流器的电压、频率支撑能力,增强电力系统稳定性。对构网控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了综述。首先,比较了构网控制技术与跟网型(grid-following, GFL)控制技术的差异,介绍了四类构网控制策略。然后,分析了构网控制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作用,
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干旱和不断加剧的大气氮沉降已成为全球变化的两个主要特征,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植物生长与生理。液流密度和冠层生理特征,例如叶片水势、光合速率、叶片和枝条的非结构性碳含量等指标与植物的生长和生理密切相关。尽管已经有大量的研究关注了植物生长和生理对干旱或氮沉降的响应,但植物液流密度和冠层生理特征对干旱和氮沉降双重作用如何响应仍不清楚。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作为我国分
粤府办[2021]39号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意见》 (国办发[2021]22号),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经省人民政府同意,提出以下实施意见。一、工作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期刊
萜类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类由异戊二烯为结构单元的化合物的总称,是迄今所发现的植物次生代谢物中最大的一个家族,具有多种化学生态学效应。萜类在植物中主要有两条代谢途径,一种是甲羟戊酸途径MVA(Mevalonic acid),主要在细胞质中进行,主要代谢产物有萜类、三萜、倍半萜、植物淄醇类等;另一种是甲基赤藓糖磷酸途径MEP(Methylerythritol phosphate),主要在质体进行,主要代谢